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题所述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改变和丰富教材资源以及它呈现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第三册《认识钟面及表示的时间》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中国奥运,百年圆梦。你们想不想去体会一下北京申奥成功时那欢庆的场面。(屏幕出示了“北京申奥成功”的几个画面),人们是多么激动啊,钟表记录下了这一激动难忘的时刻,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申奥成功的情景中来,同学们都迫切地要知道申奥成功是几时几分。像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加强学法指导,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改善其认知结构,提高其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情境,还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操作—表象—抽象”的认知过程。
1、注重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形
成与发展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一课师,我们用学具展开比较,教师有2人就摆2个小圆片,学生有8人就摆8个小圆片,然后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知道“多多少”与“少多少”是指哪一部分,为列式解答打好形象的基础。
2、渗透解决问题最优化的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答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数一数》时,当对“一共有多少只熊猫?”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后,学生们得出了以下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1、2、3一直数到15。有的是一排一排地数, 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列出算式:(5+5+5=15)。有的是一列一列地数,列式(3+3+3+3+3=15)有孩子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我让学生在欣赏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选择出你认为解答方法最好的一种,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像这种方阵排列的物体一排一排地数或一列一列地数比较简单。在分析、比较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在今后解决生活问题时,要选择最方便、最简捷的“最优化”思想。
(三)、加强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解决方案,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创设“模拟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面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也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根源,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