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

如题所述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以下几种主要认识:

1、盖天说、

盖天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的体系,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就像一个扣着的大锅覆盖着棋盘一样的大地。

2、浑天说

张衡在《浑天仪注》一文中写道: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这是对浑天说的经典论述之一。

扩展资料:

盖天说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运动一年中有七条道路,称为“七衡”,最内一道叫"内衡",夏至日太阳就沿内衡走一圈。

最外一圈叫“外衡”,是冬至日太阳的路径;其它节气里,太阳沿中间的五道运行,这就是盖天家的“七衡六间”。

他们还主张,太阳只能照射16.7万里,超过这个距离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此白天就是太阳走到距离我们16.7万里以内的范围,而晚上则在该范围之外。

浑天说认为天球北高南低,绕通过南北天极的轴旋转,垂直于南北极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就是天赤道。

与赤道斜交成大约24度角的大圆是黄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过日心并与天赤道平行的圆是太阳的周日平行圈,它代表着太阳每日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天球绕南北极轴旋转一周就是一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浑天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盖天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浑天说”和“盖天说”两种

1、浑天说

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2、盖天说

盖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宇宙学说。这一学说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早期的盖天说是天圆地方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但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持这种见解的盖天说为依据的。

还有一种形成较晚的盖天说提出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两者间的间距是8万里,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

扩展资料:

浑天说出现后,盖天说并未消声匿迹。两个体系、两种学派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斗争。例如东汉的扬雄,本来是相信盖天说的,但是植谭把他说服了,用的是很生动的例子:“后与子云(即扬雄)奏事,坐白虎殿廊庞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顷日光去背,不复曝焉。

因以示子云日:`天既盖转,而日西行,其光影当照此廊下而稍东耳,无乃是反应浑天实法也。”,(《桓谭新论》)扬雄被桓谭说服以后,反过来拥护浑天说,提出八个问题来责难盖天说,即所谓“难盖天八事”。

这充分证明,在天象观测方面,浑天说比盖天说科学。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天象观测日趋精密,盖天体系在制订历法等应用方面误差很大,更显得浑天说较为接近相对真理。

但是,两种体系的争论仍然延续下去,而且不仅在方位天文学方面,作为两种宇宙结构体系,它们间的斗争也延续了好几个朝代。

为什么在事实上已经证明盖天说体系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以后,仍然有人抱残守缺,想方设法维护这个过时的陈旧的学说?这正如欧洲中世纪托勒密地球中心体系与哥白尼太阳中心体系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宗教神学与科学之争一样。

后来的盖天说和浑天说之争,实际上是天尊地卑的儒家哲学与从观测和经验出发的唯物论科学之争。盖天说体系中,天尊地卑的思想十分鲜明;而浑天说则认为天地俱圆,又都充斥着气体,那就没有什么上下之别,尊卑之分了。这是不符合《周礼》的等级森严的规定的。

汉中叶以后,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日趋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日益走向它们的反面,儒家思想也日益受到尊崇,孔丘的“天道日圆,地道日方”的反动说教被儒家守旧派奉为“圣人之言”,盖天说也受到儒家守旧派的维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浑天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盖天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盖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磐,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聩,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这个宇宙图式,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力图说明太阳运行的轨道,持此论者设计了一个七衡六间图,图中有七个同心圆。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即“外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南没于西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即“内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北没于西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即“中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正东没于正西,日中时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不同的“衡”运动。这个衡七衡六间图是力图定量地表述盖天说的宇宙体系,载于汉赵爽注《周髀算经》。因此,盖天说亦称周髀说。又《晋书·天文志》亦载有:“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与《周髀算经》里所载的盖天说不同,实际上是较古的天圆地方说。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等认为,这是第一次盖天说,而《周髀算经》所载的,则是第二次盖天说。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浑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象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这片海的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古代埃及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大地是身披植物的斜卧男神西布的身躯、天穹则是曲身拱腰、姿态优美的女神吕蒂最初,吕蒂和西布是相互联合在一起、静止于原始水中的。在创世之日,一个新的大气之神舒从原始水中出现,它用双手把天盖之神吕蒂承托在上,而吕蒂也就双手伸开、叉开双腿支撑自己,成为天宇的四根柱子。西布的身体成为大地之后,立即被绿色的植物覆盖了,在这之后,动物和人也诞生了。太阳神原来藏在原始水中莲蓬的花蕾里,天地分开之后,莲蓬的花蕾开放,太阳神腾空而起,升到天空、照耀天地,使宇宙温暖起来。
  古代巴比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的中央是高山形成的圆形大地,周围环绕着大海,海洋的尽头有高耸的悬崖峭壁,这悬崖峭壁是世界的屏障,也支撑着吊钟形的天空,天空中分布着许多的星辰,而大海的尽头有太阳运行的通管,太阳每天从管的东边出来升上天空,下午从管的西边没入管中,晚上则绕过北侧到东边,准备第二天的运作。
  古代印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印度人认为护持神毗瑟拿,化身为大海龟,海龟的硬壳背上站着三只大象,大象驮着半圆形的大地,大象动一动便会引起地震。海龟又站在作为水的象征的眼镜蛇的身上。半圆形的大地中央是须弥山,太阳和月亮绕山运行,当太阳绕到山后的时候,就是漆黑的夜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