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号用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省略号的用法主要有5种:

1.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如:"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表示说话的中断。

例如:小明问:"这位是??。”小米回答:“我弟弟。”

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例如:"你这人真??"

5.表示引文的省略。

例如: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着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扩展资料

1.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可有可无的不保留,如果有助于表达文意,可酌情保留。一般地说,句末点号保留,顿号不保留,逗号和分号是否保留看需要,看是否有停顿。避免在省略号前后同时保留两个点号,或前或后只保留最需要的一个,前面保留了,后面就不要再保留,反之亦然。

2.省略号在书写中占两个字的位置,一行或一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都可以书写。但不能上行末尾写一半下行开头写一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省略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9
…省略号
省略号,在汉语中的基本形式是位于中线的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工具书和科技文献有时用三个小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用12个小圆点表示,自成一行,占四个字的位置。
省略号不拆开移行,六连点要排在同一行。
符号沿革
我国传统习惯在书面上用"上略""下略"等表示省略,早先翻译西文有人用"此语未完"代替原文的省略号。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虚线"即省略号表示"语不尽"或"语中辍"。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删节号",形式为(……)。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改称"省略号",沿用至今。汉语省略号的基本形式为位于中线的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工具书和科技文献有时用三个小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用12个小圆点表示,自成一行,占四个字的位置。省略号不拆开移行,六连点要排在同一行。
16世纪英国的剧本出现省略号,表示话语被打断,或不完整。早期的省略号形式有一个长横、两三个短横或星号,后来三个小圆点构成的省略号逐渐发展成为省略号的基本形式,用来表示词语省略。词内字母省略则用一短横,例如k-g代表king(国王)。俄语语法著作1831年第一次提到省略号(…)大尉/船长。西方语文的省略号位于底线。英语句首或句中词语的省略用三个小圆点(…)表示;句子的省略或句末词语省略而仍然成句者用四个小圆点表示,其中第一个或第四个小圆点为句点,其余三点为省略号。如果整段文章或诗行省略,省略号加空加长,独占一行,长度和文章正文或最长的诗行相同,但不顶格。俄语的词语省略和句子省略一般都用三个小圆点表示,句子省略不像英语用四个圆点,而只在后续的另一个句子开头用大写字母标明。省略号前为问号或叹号时,俄语省略号用两个圆点,如(?..)(!..),第一个省略点为问号或叹号取代。
适用释疑
省略号表示行文的省略或说话断断续续。被省略的语言单位可长可短,可以是字、词、短语、句子、诗行以至若干个段落。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1995年《标点符号用法》);
(4)表示静默或思考。
通常用法:
一、引文中
二、列举
三、重复词语
四、说话断断续续
五、意在言外
六、语意难尽
七、语言中断
八、含糊其辞
九、表示沉默
十、数字延续
十一、语音延长
十二、话未说完
标点
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可有可无的不保留,如果有助于表达文意,可酌情保留。一般地说,句末点号保留,顿号不保留,逗号和分号是否保留看需要,看是否有停顿。避免在省略号前后同时保留两个点号,或前或后只保留最需要的一个,前面保留了,后面就不要再保留,反之亦然。
与等不同
表示列举未完有所省略时,省略号的作用相当于"等""等等""之类"。用省略号,就不必再用"等""等等"或"之类";用"等""等等"或"之类",也就不需要用省略号了。使用中常见有两者并用的。例如:"报告文学的主题、题材、类型、风格……等应该是异常丰富的。""春花什么都没带,所需的日用杂品全都是娟姐到小卖部替她买来的:热水瓶,脸盆,毛巾,香皂,牙刷,手纸,镜子,剪刀……之类。"前例应把省略号去掉,保留"等"。后一例可保留省略号,去掉"之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