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的作文?

如题所述

午睡的时候,突然发现身旁的妈妈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夹杂着一根刺目的白发,我的心被猛的一揪,妈妈才三十六岁呀!怎么会有白发呢?


平时妈妈对我的学习求很严格,为了让我把当天的知识融会贯通,常给我找一些典型题来强化;我考试考得不好,妈妈没有批评我,及时给我分析错误,找出原因;老师反映我上课不专心听讲,妈妈便会教育我,让我知道上课专心听课的重要性。


妈妈在生活上更是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和好朋友闹矛盾了,回家后在妈妈面前功尽弃数落朋友的不是,但妈妈却让我从自身上找毛病,让我学会正确对待朋友;考试没有别人好,心情不好时,妈妈也总是让我找出自己的差距,正确对待成绩;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找妈妈诉苦,妈妈帮我找原因,让我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并鼓励我振作精神……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Q6BS_SgxCX-D-MK3N0cMg

提取码: qgk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6

1.李叔同

”,曾经是五四新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夏丏尊:“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以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虽有家国之痛,但弘一法师的心中仍然有如莲花般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

李叔同携着他一身才气和一腔被浇灭的热忱皈依了,纵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脚下延伸,纵然他的妻子哭的梨花带雨,他仍不为所动。尘世的喧嚣中,他选择了山间的一泓清泉,选择了天上的一缕云烟,选择了一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背影。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 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待人以春风,对己似秋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弘一法师的律己之道。

他平时的持戒,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藏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僧,如果有犯戒做错了事,弘一也不会拿着戒律去律他,而是,深深地惭愧自己没有教化好对方。

弘一法师的律己,是学习之自觉,反省之深刻,改过之彻底的律己。所以,他的律己,不是苦行,不是难行,而是能行,而是极乐。他是在借律己之事来磨炼自己的心,他的律己已彻底挣脱了世间种种名利的桎梏,是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的无上清凉。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李叔同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为之折服。在李叔同认真精神的培育和感召下,他的学生如刘质平、丰子恺,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

具足大悲心高僧虽超尘脱俗,但身处乱世,绝不会无视生民的苦难, 1941年,弘一法师提出“信教不忘救国,救国不忘信教”,爱国之心不泯,护佛之志尤坚。

 

2.季羡林

适用主题:人生阅历、诗意、心态、勤学、低调淡泊、文学与社会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然后知不足”,“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季羡林等同于国学大师等同于文学大家等同于百科全书等同于世纪证人。他却淡然,兀自抱定一条座右铭:“纵大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3.王国维

适用主题:全才、自学、思想性、愚忠、传统文化、文学复兴

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门户 ,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陈寅恪评价之:“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他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他是长江边上的艄公,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他是民族文化的鱼叟,挥舞双臂在文化殿堂里叩石垠壤。王国维,国学大师,人之至伟,在那个激进狂躁的年代,以惊人的勇气,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颓势,他挽狂澜于即倒,用生命向历史叩问。因为勇气,他把生命的最后力量化作一缕星光,点亮文化的黑夜;因为勇气,他投水颐园含恨而逝,激起了来自历史长河的层层涟漪、人性深处的粼粼波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fbnYMFZYk397DucFMngzg

 提取码: rz1p

第2个回答  2022-03-26
答主19山东全国1考生,语文139,作文估分57+
写在前面:
一个人物能适用于n个不同的主题,所以答主建议在整理人物素材的时候,尽量不要按照人物性格或者上位概念整理,不然很容易被局限住哦~
在整理人物素材的时候,除了要整理事件,还要注意积累评价性语言(类似于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对事件的文学化描述,这样文采会有加分的…
1.李叔同
适用主题:少年才子、艺术、超脱、律己、爱国、教育、宗教、为人处世
“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夏丏尊:“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以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虽有家国之痛,但弘一法师的心中仍然有如莲花般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
李叔同携着他一身才气和一腔被浇灭的热忱皈依了,纵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脚下延伸,纵然他的妻子哭的梨花带雨,他仍不为所动。尘世的喧嚣中,他选择了山间的一泓清泉,选择了天上的一缕云烟,选择了一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背影。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 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待人以春风,对己似秋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弘一法师的律己之道。
他平时的持戒,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藏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僧,如果有犯戒做错了事,弘一也不会拿着戒律去律他,而是,深深地惭愧自己没有教化好对方。
弘一法师的律己,是学习之自觉,反省之深刻,改过之彻底的律己。所以,他的律己,不是苦行,不是难行,而是能行,而是极乐。他是在借律己之事来磨炼自己的心,他的律己已彻底挣脱了世间种种名利的桎梏,是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的无上清凉。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李叔同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为之折服。在李叔同认真精神的培育和感召下,他的学生如刘质平、丰子恺,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
具足大悲心高僧虽超尘脱俗,但身处乱世,绝不会无视生民的苦难, 1941年,弘一法师提出“信教不忘救国,救国不忘信教”,爱国之心不泯,护佛之志尤坚。

2.季羡林
适用主题:人生阅历、诗意、心态、勤学、低调淡泊、文学与社会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然后知不足”,“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季羡林等同于国学大师等同于文学大家等同于百科全书等同于世纪证人。他却淡然,兀自抱定一条座右铭:“纵大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3.王国维
适用主题:全才、自学、思想性、愚忠、传统文化、文学复兴
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门户 ,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陈寅恪评价之:“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他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他是长江边上的艄公,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他是民族文化的鱼叟,挥舞双臂在文化殿堂里叩石垠壤。王国维,国学大师,人之至伟,在那个激进狂躁的年代,以惊人的勇气,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颓势,他挽狂澜于即倒,用生命向历史叩问。因为勇气,他把生命的最后力量化作一缕星光,点亮文化的黑夜;因为勇气,他投水颐园含恨而逝,激起了来自历史长河的层层涟漪、人性深处的粼粼波光。

4.金庸
适用主题:踏实做学问、爱国、虚心、傲骨、实践
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因不坐享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虚名,81岁金庸决定让自己的身份从老师倒退到学生,并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毅然决定到剑桥大学攻读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校方有好心者劝告他不用再读了,因为在剑桥“荣誉博士”享有比校长更高的地位。不过金庸显然并不甘心,他曾说自己追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
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是一篇对金庸小说猛烈攻击的文章,但金庸对此没有拍案而起,他只是心平气和,不指责对方言过其实,反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且向对方伸出热情之手,希望与对方交朋友。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金庸最喜爱的一句话。”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金庸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也是傲骨嶙峋的铮铮汉子。 金庸曾借郭靖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心声,而走出江湖,现实中的金庸先生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金庸先生,积极投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中。

5.林徽因
适用主题:爱国、游历、高尚、兴趣、宽容、博爱兼爱、学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
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

6.刘慈欣
适用范围:积累、创新、人文与科学、思想性
书评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他为未来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
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

7.钱钟书
适用主题:专才全才、知足、淡泊、心无旁骛、低调
流水一曲哀愁,说不尽的圆滑与变通,何求高山般巍峨与坦诚;大地坚实而广阔,何求天际的无边浩渺与遐想;李白与山水结亲,书写天地山川,何求他日战场驰骋。 钱钟书,谱《围城》,写《管锥编》,说尽人生,笑傲苍穹。但何时,文学之盛,理学孱弱。包容的清华容纳了他,让他的文学得以绽放异样光彩。倘若那时,清华的殿堂不容许一个理学孱弱的学士,那今日清华的风采恐怕要逊色不少。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止。怀知足之心,静观花开花谢,不仅不会羁绊前行的脚步,反而能拓宽前路,以致远方。钱钟书的晚年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与学问为友,在书海泛舟,这样知足的心态让他成就《管锥编》《围城》等惊世之作。试想,倘若他没有抱守初心,知足淡泊,而是汲汲于富贵,何来其在文学领域的颇多建树?相反,材料中的房东不甘于现有的金子,不知足的心阻断了这条致富之路,白白葬送良机。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行稳致远。
钱钟书写《围城》后收获无数赞美,有许多人想要采访他,他一概回绝,他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

8.梭罗
适用主题:超脱、宁静、独处、深刻、自由、追求价值、积极、执着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
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的匆匆过客了。《瓦尔登湖》全书就是这样开始的。希望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

来源:答主打字比较快,喜欢用电脑整理作文素材,高三一年用电脑整理了大概3w字左右,分了五个文件,名人就是其中一个,就在知乎上分享一些给大家咯,感谢这个曾经帮过我的知乎吧
以上素材都是答主从各范文、报刊时评、人物评价上摘抄下来,一个字一个字打到电脑上的,很少在知乎上答题,不太熟悉,如有过失,万望指正!

有同学私信问答主写作技巧~在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啦~
作文的评分大概分为三部分,论点+文采+结构。
论点就是审题准不准,这个建议多练题,分清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种类型,练审题的时候尽量把论点明确概括成一句话,似懂非懂那样子是不可取的哦;
文采的话我是自己用电脑整理素材,分了五个文件整理:词句名言(名人名言、比较有文采的语段之类)、名人(你看到的知乎上的是其中一部分)、时评(各大报纸上论点犀利或者语言漂亮的)、好结构(比如好的开头结尾、过渡段、引入段)、偏僻专题(哲学、现代诗人)…
关于类似积累,不必死记硬背,我自己的话是每次无论大考小考前都翻一遍这些文件,有个印象,这样考试的时候也不会生搬硬套,会化用自己积累的素材里面的句子,有的时候考场上写出来的句子甚至比原句更出彩更押韵!
结构的话我是能递进不并列,递进的方式也有很多,个人到国家到社会,科技到制度到思想,物质到精神到文明,有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让步、条件和语素限制等方式递进哦~

评论里有问19劳动作文的事,我写在这里啦~
以下是我的作文大纲:
劳动,魂兮归来
第一二段:引入
第三段:劳动对人的影响:知行合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第四段:劳动对国家的影响:实干兴邦,社会劳动成果排例(所谓排例,就是每个例子简洁有力叙述,使用三个以上例子如此构成排比)
第五段:驳论,材料中给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我是各用了一句话说明其错误性,并构成排比
第六段:落实生活,细节描写,以点带面,例如在教室里如何
第七段:比喻论证+呼吁
例子的话,我是用了下上位概念小替换,把劳动约等为实践,这样素材就开阔啦~
时间太久我忘了我当时具体用了谁了,但没有用上面的人,用的是我整理的另一个文件词句名言上的素材(见下文)
其实,凡是大国重器,国家重大工程,重要成果,哪一个不是人民劳动搞成的呢,这样国家层面的排例素材就太多啦~
下图为我整理的那五个素材文件中“词句名言”的实践部分,标红的是我用上的名言~

附赠一个小技巧啦,名人之类不需要全段全段的背,经常读读培养说骚话(bushi)的语感,记住关键词(如李叔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考场上随机应变现场组织语言,因为文章中排例更出彩!
我自己的话,写作文很少整段都是一个人,基本都是用排例,一篇文章除去名言的话大概会有四五个人出镜。(论点一用对比论证两个名人,论点二用排例三个名人,论点三比喻论证或道理论证)

更篇自己的三模范文啦~
2019年,“合”字是在多种场合出现最多的一个汉字之一,《汉典》对“合”的解释有以下几种意思:①会聚,聚合;②和睦,和谐,融洽;③符合,不违背;④古时打斗,双方一攻一防叫一个回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和”而不同,方能协“和”万邦
拨开历史的风尘,你会发现,一个氤氲着油墨味的“合”字,竟可以把握历史大势。由攻防回合到荟萃聚合,再到符合协调,最终和睦融洽,异中有合,合中有异,加以调和,方能协和万邦。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合”字便遵循着这样一个历史的逻辑。一攻一防是各美其美,因为文明的多样,才会碰撞,才有回合;荟萃聚合是美人之美,欣赏多彩文化才有聚合;符合协调,则更进一步,美美与共,文明之间水乳交融;和睦融洽,自是吾侪戮力拼搏终所为之,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攻伐回合”是聚合符合的基础。无所异,自然就无所同,恰如古时哲人所言:“无所谓黑暗,自然就无真正的黎明。”苏辛词派豪迈奔放,铁板铜锣而歌大江东去;柳永词派婉约清丽,与街头巷尾浅酌低唱晓风残月,截然不同的两个词派之间自有攻伐。豪放者以婉约颓迷之风而批判,婉约者以豪放音韵不足而反驳,但正是在二者一攻一守回合之中,才汇聚合成风格多样、全面反映宋代市民生活的宋词绝唱。恰如阴爻阳爻,长短相接,才构成八卦之变幻无穷。可见,所谓“聚合符合”,必得建立“攻伐回合”这一基础之上,异中之同,更显“合”字真谛。
“聚合符合”在融汇多样异彩之后,在和而不同之中,创造并进一步升华出和睦融洽。
多样文明的交流聚合,为文明与文明间的融合创造了基础。忆往昔,“万里驼铃万里波,”声声驼铃让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聚合,让“万国衣冠会长安”的文化交融盛景成为可能;看今朝,日行千里的跨国高铁续写丝路传奇,通江达海的海运盛况再现了“映日帆多宝舶来”的胜景。世界八大文明凭借互联网聚,虽各有不同,却在彼此促膝长谈的聚合之中融汇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化。这正应和了孔子千年前所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多样文明来之聚之,则协和万邦的文化交融愿景亦可安之成之。
且看当今,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应该引起人们对“合”的更多关注。全球贸易与单边主义一攻一防,是谓回合;激战之余,不妨回眸历史,与不同中求和,和而不同,共建一体化之经济;于聚合后求和谐,协和万邦,共盼世界经济命运共同体。
放眼现实的浮沉,你会发现,一个从历史里走出来的“合”字,竞可把握发展大势——和而不同,协和万邦。

更新政治学习方法与答题技巧啦~以及政治笔记喔~
第3个回答  2022-03-26

鲁迅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描写人物的作文,还有骆驼祥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