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攻击行为的发生

从经验上看,人们经常能看到很小的婴儿变得非常生气和愤怒,并击打别人,然而这并不能确定他们有攻击的意图。皮亚杰曾经描述过一件事情,他把手挡在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前面,使他7个月大的孩子劳伦特无论怎样努力,也够不着玩具而受到挫折,这个孩子就拍打皮亚杰的手,好像要把他的手推开。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工具性”攻击行为,然而劳伦特并没有吓唬或伤害他父亲的意图,他可能只不过把他爸爸挡在玩具前面的手,视为一种必须挪开的障碍物而已。有的研究者声称,即便是12~15个月大的孩子在为玩具争斗时,也很少注视对方,而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对玩具的占有上,并没有伤害竞争对手的意图。

2岁儿童的攻击和冲突行为并没有增加,因为他们开始学会了以协商和分享的方式避免争端。例如,较早的一项对“12-42个月儿童社会交流方式”的发展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相互之间大约有一半行为是破坏性和冲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到2岁半,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冲突行为只有最初的20%。这可能反映了儿童有效解决冲突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已开始用和平的方式,而非武力攻击解决冲突。

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

我们首先来看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谢弗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后,认为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散乱的、无目的地发脾气行为在幼儿期会消失,而且通常在4岁后很难再见到了。②3岁以上儿童对攻击的反击和由挫折引起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加。 ③攻击行为的引发者有很大的变化,在2-3岁时,儿童通常因为父母对他们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触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表现出攻击性;稍大一些的孩子,主要是与兄弟姐妹或同伴发生冲突。④攻击的形式和原因也在发生变化。2-3岁的孩子攻击别人的主要原因是争夺玩具,攻击的方式多为咬人、踢打别人,攻击行为通常是工具性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的身体攻击行为减少,但是此后的“心理攻击”增多,如采用嘲弄、取笑、取外号等方式攻击别人,这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尤其明显。这个年龄的儿童一旦爆发身体的攻击行为,通常很激烈,并且有强烈的敌意。

(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

随着儿童能更熟练地、友善地处理纠纷,小学生的身体侵犯和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明显减少。然而,小学生经常对直接的挑衅采取攻击行为,而且这种反应性攻击行为的意图常常是为了伤害挑衅者,因而会很猛烈。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他人意图的理解能力或者观点的采择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一旦识别他人的恶意与险恶动机,就会愤然反击,以惩罚挑衅者。很显然,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理解的准确性也在提高。

儿童对他人意图线索的识别和解释,还与儿童已有的攻击习惯有关,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误解”别人的意图。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特点

大量研究都发现,打架和敌意性攻击在青春期迅速上升,大约在13~15岁时处于高峰,此后迅速下降。然而,青少年犯罪则在青春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这似乎与攻击行为的下降相矛盾。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攻击行为的绝对数量在下降,然而他们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却在增加,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犯罪。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还有一个特殊表现,就是欺负弱小同伴和低年级儿童,如殴打、勒索他们。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类似,欺负行为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身体或心理的伤害。但是,欺负行为也是有与攻击行为不同的三个特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而有意采取攻击行为;欺负者与被欺负者的力量往往不均衡;这种欺负行为往往重复发生。

儿童早期的攻击性对青春期甚至成年期的攻击性都有较强的作用,而且男性的攻击行为尤其稳定。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