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写于什么时期?

如题所述

"当我还不曾起身/两眼闭着/听见了鸟鸣/听见了车声的隆隆/听见了汽笛的嘶叫/我知道/你又叩开白日的门扉了……"

诗人1937年5月23日早晨所写的《黎明》,就这样在平静之中开始了。随后,写"我"对黎明的怀念,"我"对黎明的期待,"我"扑向黎明的激动……

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整首诗写得明丽潇洒,娓娓动听,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对于光明的一种渴望……

艾青在《诗论》中,提出了"散文美"的问题,这在《诗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说:"强调'散文美',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予诗以新的生机。"

艾青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充分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新诗的"散文美"要求。因而,在他的许多诗篇中,这种"散文美"流溢得淋漓尽致。《黎明》这首诗,"散文美"就很杰出。例如:"我怀念那:/同着伙伴提了蔑篮/到田堤上的豆棚下/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我将狂欢而跳跃……"

这里,诗人很自然地毫无雕琢地描绘出这样一幅生活场景:在孩提时代,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我"曾和小伙伴去采豆荚,"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充满深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多么动人啊,一种"散文美",不是让人神往么?

《黎明》这首诗在"散文美"的把握上,可谓是出类拔萃。再如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而当我看见了你/披着火焰的外衣,/从天边来到阴暗的窗口时啊--/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泪眼迸出微笑,/心儿感激着,/我将带着呼唤/带着歌唱/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当"我"看到黎明来临的时候,心情万分激动。诗人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平铺直叙,更没有过分铺张。而是用了极为感人的比喻,一下子诗味浓了。"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这一比喻多么精采,把"我"对黎明的渴望写得撼人心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