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鹰的作品

除了五年级下学期的《白杨》,袁鹰还有什么作品?有知道的,尽快回复!

袁鹰的作品有《青山翠竹》、《丁丁游历北京城》、《第一个火花》、《篝火燃烧的时候》、《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一、《青山翠竹》

《青山翠竹》是袁鹰写的一篇散文。1961年发表。从描写井冈山一片郁郁苍苍的竹海着手,回叙井冈山人在革命年代里坚贞的革命精神,最后落笔于解放后井冈山人发扬革命传统,为祖国再作贡献的动人事迹。作品以竹喻人,构思精巧,文采斐然。

二、《丁丁游历北京城》

这是一部创作于上世纪的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上海少先队员丁丁利用暑假游览北京城,见闻了许多新人新事的故事。小说通过首都北京的历史变迁折射出新旧社会的对比,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之情。此外,本书还收入了作者创作的一些儿童文学散文名篇。

三、《筏子》

这是一部关于竹筏的文章,竹筏是用许多根长青竹编排捆扎起来制成。皮筏。人站在筏上,将篙插入水中,用力撑篙,筏子就前进了。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讲解了竹筏的便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慨叹。

四、《篝火燃烧的时候》

这是一首叙事诗。采用回忆的方法,娓娓叙述了在一次战斗中,一位年轻的游击队员牺牲了,战友们从他贴着胸口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张用手帕紧包着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不知名的、逗人爱的小女孩与篝火燃烧的故事。

五、《白杨》

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扩展资料

袁鹰的故事

1957年,发生了“左叶事件”,《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也想在自己的报纸上对这一事件予以回应。袁鹰先生后来回忆此事时写道:“只因为由这个‘事件’而起,自然就增加了火药气味,不过发表以后,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反应”。

不久,上面为“左叶事件”定了性:“这件事是被新闻界右派分子加以夸大渲染,借以发动反对人民、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进攻的一个导火线”,所幸《人民日报》的袁水拍、方成、袁鹰没有因此打成右派,但也写了书面检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1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第2个回答  2010-03-14
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第3个回答  2010-03-01
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第4个回答  2010-03-01
《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