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高中通用技术课

如题所述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很宽广,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有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学科自身的特点。绝对不是有些教师认为的劳动技术课,更不是一些学生开始认为的“什么老师都可以教的技术”。这门课程的培养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和原来的劳技课有本质的不同,按照课程目标来说,可以理解为我们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而是工程师,不是培养劳动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了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作为通用技术的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修养。“综合性”是通用技术教学对学科体系的一种超越,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这些使得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比如在设计小板凳的过程中,要选择什么样的支撑结构才能让小板凳的结构稳固,这就要涉及到物理的受力分析,采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粘合小凳才能既保证粘合处的牢固又能保证选用的粘合剂不会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这就要设计到化学的知识,椅子做完了,要使人坐上去感觉舒适,这就涉及到一些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但现实是很多教师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就算是学习过相关的专业,打开课本一看发现有很多的知识连自己都不明白,而且相关的书籍、相应的教学资源也很难找到。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就只能使一些案例的讲解流于表面、泛泛而讲,无法深入分析下去,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肯定是不会有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这门学科之前就要吃透教材,看透教参,还要多看其它版本的课本。因为在教学资源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借鉴各个版本的教科书的方式来丰富教学案例,有利于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容量
由于缺乏相应的动手实践器材,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课程目标的,也绝对不是适合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通用技术课的教师只有尽可能的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提供给学生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领会。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技术应用的两面性>>一节内容前先让学生先看一段相关视频---《克隆危机》,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只借助几张图画,老师口述文中内容,这种方式让缺乏了视觉上的感知;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们印象更深刻,这往往比借助于实物图画来更生动吸引。也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不足的缺陷,才能基本完成一些教学任务。制作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而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前需要准备和收集大量与课堂教学主题相关、相近的音像、文字资料,然后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对资料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取舍。这门课的特殊性使得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课件,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要花一定的时间专门准备教学的课件,就拿图片的选择来说,一方面要准备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图片,让他们觉得课堂知识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利用图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见见科技发展的现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选择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将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构思要严谨,画面切忌过分修饰。选择好课件资料后,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课件,设计出的课件要虚实结合,主要画面突出显示,次要画面可以作为背景或搭配使用,使整个内容排列错落有致,避免纷杂拥挤。多媒体手段具有很强的图文声像处理和演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达到模拟真实的效果。但运用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应该忘记,这些教学手段都只能用作教学中的辅助材料,我们既要使用它,又不能过分依赖它。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过分依赖这种手段,认为多媒体如此精彩,学生好奇心又强,看总比讲印象深、效果好,就大量使用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确切地讲应该叫多媒体辅助教学,虽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多媒体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不可由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
三、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率
通用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常常由一两个学生所熟悉的案例来引入课题,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我们要得到的结论。要想45分钟的课程有效率有质量,课前教师就要充分准备,寻找适合的教学案例,设想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教学细节,反复琢磨将要问出的每一个问题,力求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自身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上变传授者为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平台,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发现。学生在自主观察、试验或讨论的时候,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参与到学生中,不能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学生随口就可以回答,也不能太难,太难的问题容易让学生不知所以,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问题最好贴近日常生活,这样的话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老师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的家里都有书架吗?请有书架的同学介绍一下家里的书架是怎样的”,讨论过后,老师出示一些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来当设计师,设计出一个能够满足所提出要求的书架供家人使用,这样,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过去上课以听为主,现在已经不同了,学生要动、要想、要做,创造潜能的开发不能是一句空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