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秋毫秋毫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秋天鸟兽新长的毛。

明察秋毫(拼音:míng chá qiūhá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多含褒义。

扩展资料:

成语寓意:

在该则成语故事中,孟子告诉宣王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不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愿意干不愿意的事情。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孟子极力向宣王推行仁政思想的使命精神,也再次领略了孟子高妙的论辩技巧。

在该次论辩中,孟子为正面阐述和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常用譬喻之术,发挥了其独特作用。在这个故事中,孟子主要运用取譬喻理的方法,以理说明宣王不行仁政是他自己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不能做。

孟子的这种取譬喻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能击中要害,说服力极强。而且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孟子留下的论辩艺术遗产,值得每个人尤其是青年学子很好地学习、借鉴。

成语辨析: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二者都比喻看得清楚明白。区别在于:“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的精细,“洞若观火”则强调观察事物的透彻、明白。“洞若观火”可比喻事物本身非常明白清楚,如“这是洞若观火的事实”;明察秋毫没有这个意义和用法。

例句:

1、几乎大事小事无所不知,他们既能掌握事情全盘的来龙去脉,又能明察秋毫。

2、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

3、真正的直觉是来自你对不同事物的明察秋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