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知徐州的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徙知徐州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亦称苏东坡。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出任杭州通判,到任后,他深感百姓在饥荒之时生活的艰难,便上疏朝廷,请求免除秋税。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当他离开杭州时,杭州百姓都舍不得他走,纷纷哭着为他送行。苏轼到湖州后,不久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表中他叙述了自己过去没有政绩可言,到湖州后又无所作为,而且又为自己过去曾反对新法辩解,对朝廷的某些政策表示不满。正是这封上表,成了苏轼遭难的导火线。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表中的话和以前的诗作为证据,说他讥讽朝政,对皇帝不忠,给他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奏请朝廷逮捕苏轼。经宰相吴充等人营救,苏轼没有被捕入狱。

经过四个多月的折磨,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元丰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他并没有完全沉溺于佛教道家思想之中,儒家思想仍然是他世界观的主要方面。他想回到朝廷中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时,他曾拜访了退休宰相王安石。不久,他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

徙知徐州的原文心态:

轼在《徙知徐州》中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尽管他在政治上遭受了打击,被贬谪到黄州,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友人的帮助,在黄州开垦了荒地,建造了房屋,亲自耕种,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农夫。他还号东坡居士,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向往。

苏轼在黄州期间,尽管生活艰辛,但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生活的乐趣。他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人生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