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秋收见闻:“稻+”模式助力生态增收,什么是“稻+”模式?

如题所述

云南的田地一片金黄,群众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当然,除了水稻值得庆祝收获的喜悦外,和水稻一起养殖的鱼、鸭以及虾等丰收也值得庆祝,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云南这次探索的“稻+”模式,帮助生态增收,创造了很高的价值。那么,什么是“稻+”模式呢?

其实“稻+”模式指的就是稻田养鱼模式,这波操作对于国家的经济、生态都有很大的效益,虽然备受人们推崇,但是各个地区的环境存在差异,实行起来也有很多问题。这样的操作在我国古代就出现过,在古百越时期,江南地区就有这样的生活方式,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充足,人们不得不转移生活区,甚至还为了保留这种生活习惯而开发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云南省这次推广的“稻+”模式就是提升当地水稻亩效益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上一段也说过,各地区的环境不同,所以“稻+”模式也存在细微的差异,比如哈尼梯田“稻+”模式就是“稻+鸭+鱼”,而通海的“稻+”模式就是“稻+鱼+菜”……诸如此类的生产模式还有很多,都可以成为生态种养的模板。而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当地的每块土地都发挥自己的价值,不仅种植了水稻,还能让鱼虾在其中自由生长,而旁边的玉米成了它们的食物,排泄物又能成为肥料,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链,轻松节省了化肥和农药。

当然,这样的模式除了能够大大改善经济效益外,还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对于农村人来说,也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可观的收入也能让村民们不断扩大养殖区,从而实现共同致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1

在云南省昭通市的红河县,有一种水稻的农户叫做云中村,该村自2013年起开始种植稻田,在不到5年时间里,实现了从“一亩两稻”到“一季一收”全程机械化生产。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通过“稻+”模式,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农户将稻田充分利用起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水稻的品质。

2018年8月24日,由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绿色稻米行动”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会议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生态消费。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围绕打造现代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政策措施、创新机制,加大对农产品种养投入、优化生态环境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发展品质的政策推动力度。同时也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结合模式示范。

在云中村,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该村还通过“稻+模式”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带动了农户增收和村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红河县的云中村,是红河县精准扶贫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农村典型。从2013年开始种植稻田,到2018年已经有5年时间了。

今年已经是第5年从事种粮。在前几年里,农民种植水稻几乎都是自己吃的一种方法就是“一亩两亩”种植模式。在这样的种植方式下导致种植稻田环境差、病虫害严重。而且种植出来的水稻品质很低,卖不上好价钱。由于种水稻没有收益,村民们也就没有钱投入了。所以说我们要想种植好水稻就必须要做好水稻全过程的管理和调整好土壤结构、水环境等因素,才能保证水稻获得好的品质。云中村由于前期没有足够的投入来做好种养系统来让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化。

第2个回答  2022-11-14
“稻+”产业是一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主要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利用物理防控
第3个回答  2022-11-14
它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施加化肥,也不需要喷农药,而且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为虾、鱼提供料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