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第三产业的信息

我现在需要一些关于大庆第三产业的信息!!

  庆网讯(赵明)让胡路区通过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培育专业化市场,注重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全区第三产业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年均递增33.66%。
  作为三大企业所在地,让胡路区辖区消费能力较强,仅大企业每年采购生产资料就达120亿元,每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多亿元,市场蕴藏的开发潜力很大。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带动作用,让胡路区着力培植壮大物流产业,发展新型业态。他们利用西城区中心商务区的优势,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在物流龙头的带动下,让胡路区加大了培育完善专业市场的投入,辟建了西城区综合物流园,以庆联公司等软件企业为龙头,建设计算机软件中心,通过新型业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对新型企业的吸引力,实现新型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
  近几年来,大庆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年—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7.0%,大大高于全国、全省各地市增长速度,但与国内和省内其它城市比,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与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本文从大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第三产业运行态势,供决策参考。
  一、第三产业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第三产业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波浪式起伏和持续升温三个过程,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6%增长到12.2%。
  1、从无到有,迅速发展。1980年—199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从1.0亿元增长到17.2亿元,10年增长了17.2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增长到10.2%,10年增长了7.6个百分点。
  2、总量快速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波浪式起伏发展。1990年—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7.2亿元增长到87.9亿元,10年增长了5.1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0.2%演变为8.5%,10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产业构成中呈波浪式起伏,其中1990年—1993年,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0.2%发展到10.3%,1994年—1999年,占生产总值比重从8.5%发展到11.0%,2000年比重下降为8.5%。
  3、总量和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升。2000年—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87.9亿元增长到151.1亿元,4年增长了1.7倍,占生产总值比重从8.5%上升到12.2%,4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
  (二)传统服务行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1、批零餐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5.6%,稳居第三产业各行业榜首位置。2004年批零餐行业实现增加值38.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 25.6%,比2000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批零餐总量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处于第1位;批零餐增长速度同比增长17.3%,高于第三产业同期增速3.1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为31.2%,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4个百分点,批零餐增长速度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居第1位。2000年—2004年,批零餐行业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6.0%。批零餐行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稳定、对第三产业贡献最大的行业。
  2、居民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9.3%,居三产各行业第2位。2004年全市居民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9.3%,比2000年上升了4.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第3位上升至目前的第2位。2004年居民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期增速基本持平,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9.4%,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稳居第2位。2000年—2004年,居民服务业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1.9%,增速居三产各行业第1位。居民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对第三产业贡献迅速提升。
  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6.5%,居三产各行业第3位。2004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6.5%,比2000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第2位下降至目前的第3位。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同比增长8.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5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为10.9%。2000年—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增加值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7%。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自身发展速度比较稳定。
  4、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9%,居三产各行业第8位。2004年全市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9%,比2000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8位。同比增长27.2%,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了13.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各行业同期增幅中居第1位。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8.2%,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2个百分点。2000年—2004年,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增加值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39.0%,增长速度居第3位。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总量和发展速度较快。
  5、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7%,居三产各行业第9位。2004年全市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7%,比2000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第8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9位。同比增长22.6%,比第三产业增速快10.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各行业同比增幅中居第2位,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6.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0%。2000年—2004年,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20.9%,低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幅6.1个百分点,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略有下降。
  (三)基础支撑行业发展平稳,新兴行业份额小。
  1、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9.0%,居三产各行业第4位。2004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9.0%,比200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第5位上升至2004年的第4位。同比增长11.2%,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为7.2%,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0个百分点。2000年—2004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增长了3.9倍,年均增速为40.1%,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速13.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仅次于社会服务业居第2位。金融保险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上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基础作用发挥的比较平稳。
  2、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6.5%,居三产各行业第6位(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居第5位,因该行业对其它行业作用较小,这里略)。2004年全市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6.5%,与2000年比重持平,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与2000年位次相同,仍保持第6位;同比增长21.3%,增速居第3位。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9.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4个百分点。2000年—2004年,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5.8%,低于第三产业同期增速1.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作为重要的基础行业,总量和速度发展比较稳定。
  3、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6.3%,居三产各行业第7位。2004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6.3%,比2000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是第三产业各行业比重下降最多的行业,由2000年的第4位降至2004年的第7位。同比增长0.9%,比第三产业同期增速慢13.3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1个百分点。2000年—2004年,房地产业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速度8.6%。房地产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行业增长速度放慢,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
  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2%,居三产各行业第10位。2004年全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2%,比2000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因该行业份额较小,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2000年相同仍居第10位。增长速度同比下降了6.4%,是第三产业中唯一呈现负增长的行业。2000年—2004年,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7.9%,低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幅9.1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但由于行业所占份额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
  二、大庆第三产业并不落后
  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两项指标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这两个指标一般来说,可以在总体上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片面性。要全面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状况,除了使用相对指标外,还要辅之以绝对指标。
  (一)吸纳就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34%,就业蓄水池作用明显。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34%,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促进就业作用明显,发挥了区域就业蓄水池作用。
  (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32145元/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232元/人)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830元/人)80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人均标准高。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全市总人口262万人,人均社会服务产品占有量为576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70元)41.6%,在省内仅低于哈尔滨(7970元)居第2位。 2004年我市土地面积为21219平方公里,第三产业服务密度为71.2万元/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34.4万元/平方公里)2.1倍。
  (四)第三产业服务功能比较完备。
  1、批零餐行业。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亿元,仅次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居全省第3位;零售额增长速度同比增长20.4%,居全省第1位。我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58元,仅次于哈尔滨居全省第2位。城乡消费需求旺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2、居民服务业。2004年全市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达20.3平方米,居全省第1位,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4.1%,人均生活用水量45.2吨,生活用气率99.2%。全市社会基础服务能力,在全省、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
  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2004年全市实现铁路货运量1260万吨,公路货运量2023.4万吨;铁路客运量565万人次,公路客运量767.9万人次;市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12辆,低于哈市居全省第2位;市区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50辆,居全省第1位;邮电业务总量达18.8亿元;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达80.6万户,109.7万户和22.7万户,均居全省前列。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通信业的基础服务功能强。
  4、金融保险业。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8.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7.0亿元,低于哈市居全省第2位,人均储蓄存款1.78万元,居全省第1位。2004年保险业承保金额达到712.9亿元,保费收入为17.6亿元,低于哈市居全省第2位。区域发展的金融支撑作用较强。
  5、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054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在校大学生3.6万人。全市拥有专任教师2.9万人,在校学生43.1万人,其中小学、普通中学、普通高校分别为17.5万人、21.4万人、4.2万人;教育事业费支出4.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6.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均居全省前列。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底蕴雄厚。
  6、房地产业。2004年全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13.8亿元,住宅建筑施工面积135.4万平方米,低于哈市居全省第2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3平方米,居全省第1位。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保证了居民用房,美化了城市环境。
  7、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004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57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院63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5张;地方财政卫生经费支出2.1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3.3%;体育场馆5个,举办各类运动会95次(场);社会福利机构61个,社会办福利企业114个,均居全省前列。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的发展,为公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发挥了较好作用。
  8、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04年我市拥有科技机构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1.5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93%。全年代理专利申请513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72项,取得鉴定验收科技成果416项,其中获省级奖励27项。科研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外,其它各项综合指标说明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并不落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的主要原因,相对来说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所致。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2145元/人,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08357元/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10.4%。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社会从业人员34%和25%,相比之下差距不是很大,但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创造的增加值是第三产业6.9倍,同时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石油资源型城市特殊性决定的。
  三、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大,就业弹性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系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2004年,我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系数为119.2%,偏差系数较大。 2000年—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7.0%,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了2.0%,就业弹性较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系数越大,就业弹性系数越小,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吸纳了较多从业人员就业,发挥了就业蓄水池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与就业增加的协调性不够,进一步吸纳就业的弹性空间不大。反映出我市第三产业行业效益偏低,科技含量小,产业结构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二)贫富差距大,制约消费水平提升。基尼系数代表一个地区贫富差距程度,基尼系数越大,贫富差距也越大。一般国际公认0.4是一个临界值,超出0.4将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2000年和2001年大庆基尼系数为0.23,位于比较合理区间;2002年和2003年为0.34,位于合理区间;2004年为0.43,超出了国际公认的0.4临界值,说明大庆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城乡二元结构指数代表一个地区城乡差异程度。国际公认1.5:1是正常的城乡二元结构,超出这一比例被认为是城乡差异过大。2004年我市城乡二元结构指数已达21.2:1,说明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失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没有释放出来。目前受教育、住房、医疗等一系列预期支出因素影响,迫使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压低即期消费,使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服务性需求降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三产业发展。
  (三)财力与资金投入有限,影响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称为“三驾马车”。2004年全市GDP总量为1239.5亿元,其中用于总消费186.7亿元,总投资292.4亿元,净调出(或净出口、净上缴)760.4亿元,分别占GDP的15.1%、23.6%和61.3%。在总投资中还有50%左右为净调出服务的,这样,在大庆GDP中由全国、全省统一支配的部分占73%以上,与本地第三产业发展关系不大。因此,对大庆来说人均GDP水平已不是用于衡量当地经济实力的唯一经济指标,而GDP中有多大份额在本地支配显得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专项资金支持,势必影响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和消费需要,从而减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后劲。
  (四)新兴行业力量较弱,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发展慢,不利于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从我市情况看,旅游休闲、商务会展、信息物流、房地中介、科研技术等新兴行业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比较快。2004年新兴行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6.4%;新兴行业中的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5.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同比呈现负增长。新兴行业发展值得关注。
  (五)民营经济比重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慢,影响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从第三产业行业划分看,除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第三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仍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比重相对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慢。2004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1.6亿元,占第三产业47.4%,仍占不到三产半壁江山的位置,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8%,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2.3%。而我市第三产业中的邮政电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行业一部分为中直大企业承办,属于公有制部分,占全市第三产业上述行业46%,并长期处于大企业垄断经营状态,影响了这些行业快速发展。
  (六)传统观念束缚服务行业的发展,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是比较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几年前,中直大企业的部分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变成了无业人员,解除合同前,这些人大多数从事的行业是为油田生产、生活服务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解除劳动合同后,这部分人的就业技能比较单一,很少能够从事灵活多变的社会服务性工作。因此,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资金相对较少的服务性行业最适合这部分人发展,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存在着“为人服务,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不愿意从事餐饮、住宿、零售、娱乐等服务性工作,其就业门路窄,生活水平提高慢。同时,第三产业各行业间也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大企业垄断了我市三产的一部分行业经营活动,受福利化和非社会化的服务相对较强等因素影响,中直大企业内部各单位都建立了自我服务设施,形成了企业自我完善的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比较突出。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把高新技术引进第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内涵。高新技术是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新兴行业,包括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科研技术、现代教育、信息咨询、旅游商务等行业。要加强智力资源引进、开发与使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依靠高新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和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为第三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二)适应当地消费需求,发展中高档次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取决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当人们吃、穿、用、住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目前我市处于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提档升级时期,应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大力开发新的消费项目和消费领域,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环保住宅产业、新型教育产业、高档文化娱乐产业、体育健身产业和综合服务性的社区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加快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商品流通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咨询市场等各类市场,不断健全与完善开放、统一、高效的商品和服务流通体系,构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全面畅通、可调控的市场流通新格局,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准入机制,着力打造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和信息咨询市场等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的目标市场,搞活大流通,加快传统第三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四)完善行业基础设施,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和城市公用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应列入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努力构建集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运输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健全具有智能性和人性化于一体的现代高速信息公路,推进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同时,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共交通、供水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灾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五)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市后勤服务不是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附属于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中省直大企业,其服务范围囊括了铁路运输、金融保险等几个行业外的所有三产各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加快以生活福利为主体的经营服务机制改革,打破垄断形式的后勤生活服务方式,逐步推行后勤服务产品的商品化、后勤劳动方式的专业化、后勤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后勤职工分配的市场化、后勤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六)健全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采取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功能、设施完备、手段先进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技术传播与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市场开发建设,抓好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将对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