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作文,分段的时候要空两格呀?

如题所述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文的段前空两格来源于西文的段首缩进。
在早期的西方文章中,文字并不直接分成段落,往往会使用「段落符号」来表示分段这个概念。这种记号是由专门的工人在排字印刷结束后标记上的,因此排字工通常将每段开头空下来,留位置给分段符号。

但是负责做记号的工人经常任性地缺席……
于是人们惊喜地发现,其实即便不加符号,段首前面保留空格也可以作为分段标记,这就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段首缩进。
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参照西文段首缩进的办法,中文才开始有了分段。但此时并没有统一的缩进格式,怎么缩都行。
同在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提出了对汉字“竖改横”的主张。
1919年,胡适与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开始改变传统的分段格式。在《附则》中规定:“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进一步规定:“文在十行以上者,应酌量分段,其有意义自成段落者,虽不满十行,亦可分段。首行低二格写,次行以下顶格写(分段者,逐段如此)。”

为什么是两格为什么不是五格?

目前并没有资料来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可能是从排版印刷美观和优化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制定的方案,和文章内容基本无关。

新中国成立后,横版汉字得到了大力推广。1952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郭沫若提出了中文自左而右横行格式的建议。

1955年元旦,《光明日报》正式从竖版汉字更改为横版,并用横版汉字发表了《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字。

至此后,横版汉字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我们现代文章沿用的首行缩进的形成过程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文章不再段前空格

网络数字时代,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进行阅读。不用小编截图,您随手打开微信关注的公众号看一看,大部分文章的编排都没有段前空两格了。

内容为主,样式为辅。现在排版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样式,即使不再段前缩进,一样可以通过调整段间距、加入插图等方法来实现段落的区分。

另外,手机屏幕的大小也不同于传统纸张,在排版上放弃缩进,采用两端对齐的方式有时往往更简洁,更统一。

当然这也还是要看制作的风格,很多编辑依然延续传统的排版理念,坚守着段前空两格不动摇~

关于段前空两格的由来您这下明白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0
在写作文时,分段时使用两个空格(或者一些人使用一个空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段落之间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这种间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
以下是一些写作中使用段落间隔的好处:
1. 提醒读者:段落间的空隙提醒读者当前的段落已经结束,新的段落开始。这有助于避免长篇大论,让读者更容易跟随和理解你的思路。
2. 强调重点:分段可以帮助突出和强调新的主题、观点或论据。当你在换一个新的段落时,读者会意识到新的内容即将出现。
3. 组织结构清晰:通过合理地分段,你可以使你的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每个段落可以包含一个主题,段落间的过渡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流畅。
4. 阅读体验良好:分段间隔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舒适。过于长的段落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压抑和困惑,而合理划分段落可以给予读者适当的休息。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格式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某些出版物或学术论文可能有特定的规范,需要按照规定使用特定的段落间隔格式。因此,在写作之前,最好查阅所需格式的指南或遵循相应的要求。
总之,使用段落间隔可以提高你的写作的可读性和组织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跟随你的文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7-10
臣子给天子上书,需要在上书中留出空白部分,方便天子批示。这也算是正式的公文对格式的要求了。
出于对皇上对国家的尊重,一些“皇上”“朝廷”“国”等等词汇不留白,要高于正文书写。
第3个回答  2023-07-10
这是规则,记住遵守即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