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要在秋后,午时三刻斩首

如题所述

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之中,相信大家都目睹过这样一种情景:即使是罪大恶极的囚犯,官府一般最多也只会判处秋后处决,即使被判处了斩立决,也不是立刻就将犯人拖出去砍头,而是要选择午时三刻才会下刀行刑。那么大家可能就会在心里面嘀咕了:为什么非要在秋后和午时三刻才能行刑呢?如果这样做的话,难道不会对封建统治的公信力造成威胁吗?

实际上,恰恰是把犯人留在秋天来斩首,才能够确保古代司法的公正性。由于古代人们讲究顺应天意,四季更替自然也就成了上天的旨意,而秋天在五行中代表金,金主肃杀,所以是个杀人的好季节,并且这种从汉朝开始就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还认为,天子作为老天的使者,皇帝来决定平民生死是老天的旨意,百姓应该服从才没有违抗天意。

而对此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秋天时节,百姓都处于农闲期间,此时处决犯人更能引来百姓围观,起到昭告天下、震慑四方的作用。由于中国人向来都喜欢看热闹,所以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那么,那些恶贯满盈被判处斩立决的犯人为什么也一定要拖到古代的午时三刻才能行刑呢?

要想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就得首先搞清楚“午时三刻”究竟指的是什么时间。实际上,午时三刻指的大约是12点45分左右,而这个时间段,正是一天之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古代人认为杀人刑法是属于“阴事”,因此刽子手都是担心招了鬼魂缠身。选择在午时三刻太阳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斩首,不仅能够震慑鬼魂,而且能让犯人连鬼都做不了。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说了,不对啊,12时45分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了,怎么会是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呢?原来,北京和西周的古都镐京(西安西北)有经度差异,北京是东经116度43分,西安是东经108度54分,两地相差将近45分钟,因此北京12点45分的时候,西安正好是整12点,虽然古人算时间要按各朝代都城为中心(如北京)方位测量,但是讲到这正午阳气最大的时候,却都要以西周的都城镐京为准。因此,古人杀囚犯的时辰就被定为了午时三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8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这是秋后问斩的说法。关于午时三刻,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3.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