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春山扫眉黛 雨中寥落月中愁用了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用了“黛眉”的典故。

古时妇女好以青黑色的颜料画眉,本是以青山形状比喻眉的形状,以状愁眉不展郁结难解之态,并非女主人公有意为之。但诗人写成女主人公有意而为,即有意用青黛描眉作青山状,下句又由青山生发反跌出新意,就使诗意曲折婉转,意味深长。

“总把春山扫眉黛”出自唐代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二》。

原文是: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是: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雨中寥落月中愁”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端居》

原文: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扩展资料

在古代,古人的审美十分看重一个人的眉毛。

很多文人骚客描述一个美女往往会从眉毛说起,如:欧阳修的“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出自《南歌子·凤髻金泥带》,意思是:问道“眉色深浅合不合适宜?”);诗经的“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等。(语出先秦佚名《硕人》,意思是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

我国画眉之风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女子把柳枝烧焦后用来画眉,由于取材方便,所以广受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女人已经不满足于用烧焦的柳枝画眉了,接着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黛就出现了,古代女子常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或黛眉,并在之后几千年的时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画眉不仅能够增加颜值,秀出自信,还是古人谈恋爱、秀恩爱的重要内容。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身为京兆尹的张敞常常在散朝之后漫步回家,他和夫人如胶似漆、恩爱非常。由于他年幼时,顽皮地投掷石块,不小心打伤了他的夫人,眉角有缺口了,张敞当时就逃跑了。长大后的张敞听说其夫人一直没有出嫁,他就上门提亲并迎娶了。

张敞自己也因为每天早起为妻子画眉,耽误了不少的时间,也经常在上朝的时候迟到。后来,张敞遭到有司的参奏,有司的借口是张敞为妻子画眉,经常迟到,有伤风化,目无天子。皇帝得到有司的奏折之后,就立马将张敞召到宫中,问他为妻子画眉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张敞很爽快的承认了这件事情,并且还回答道:“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妻之间的亲密事情,比这个更加过分的有很多的,况且,您注重的是我的才学”。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皇帝注重的是我的才学,我和我老婆之间的事情,不是你所关注的地方吧。

张敞画眉的技艺十分娴熟,画出的眉毛十分漂亮,汉宣帝为此将他俩树立为夫妻恩爱的典范,后世以此为典, 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赠二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7

“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出自《代赠二首》。

《代赠二首》

唐代作家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

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代赠二首》是指代人写作赠人之诗,也可能是诗人故意这样标题,并非真有代拟对象,因这类诗多写相思之情。这两首诗未编年。

《代赠二首》以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赠二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16

“总把春山扫眉黛 雨中寥落月中愁”典故分析:

着眼于写女主人公的愁眉不展。形容女主人公的眉毛如同青山,本是以青山形状比喻眉的形状,以状愁眉不展郁结难解之态,并非女主人公有意为之。但诗人写成女主人公有意而为,即有意用青黛描眉作青山状,下句又由青山生发反跌出新意,就使诗意曲折婉转,意味深长。

这位离人即使把眉画成青山也难容下几多愁绪。愁眉郁结难开变成了青山般的眉也容不下愁,这种新巧的比况就把抽象的无尽的愁情离绪具象化鲜活化,堪称巧思。青山扫扫的巧思,也不是生硬造作。

而全是出之自然,由高楼远望,立即可见到青山,这青山之形酷似女主人公之眉,诗人涉笔成趣,经过巧妙联想遂融铸出此咏愁的名句。

该句出自唐代李商隐《代赠二首》。

《代赠二首》

唐代 李商隐

原文: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扩展资料

《代赠二首》创作背景:

代赠是指代人写作赠人之诗,也可能是诗人故意这样标题,并非真有代拟对象,因这类诗多写相思之情。这两首诗未编年,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代赠二首》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代赠二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11
1.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称眉为眉黛。 唐 白居易《喜小楼西新柳抽条》诗:“须教 碧玉 羞眉黛,莫与红桃作麴尘。”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一箇止不定长吁,一箇顿不开眉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为甚懒舒眉黛,瘦损腰肢,减尽风流?” 苏曼殊《东居杂诗》之十四:“蝉翼轻纱束细腰,远山眉黛不能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