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咋死的

李白是咋样死的。说清他的过程。谢谢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9
  关于李白的死因,后人有多种说法。李阳冰在为李白诗集撰写的《草堂集序》中说:“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这说明李白是病死的,以后的碑碣著述多沿用此说。
  范传正的《墓铭》中有“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的文字。李白嗜酒成性,尤其到了晚年,“狂饮”更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醉而致疾是有可能的。大诗人杜甫所作《饮中八仙歌》中,刻画了唐代著名士人贺知章等八位“酒仙”醉酒后栩栩如生的群像图,李白的出场是全诗的高潮:“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后的李白竟敢在皇帝面前口出狂言。李白如此视酒如命,怎能不病入膏肓?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明确指出李白是患“腐胁疾”而死的。郭沫若考证说,61岁的李白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曾决定从军,到了金陵发病,只得半途而返,此时李白处于“腐胁疾”之初期,估计当为脓胸症。郭沫若又说,李白62岁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恶化,胸壁开始穿孔,成为“腐胁疾”,11月卒于当涂。
  纵观李白的一生,坎坷流离,经历曲折。他爱酒、爱月,恃才而狂,傲视权贵。他才气冲天,却命运多舛。他胸怀鲲鹏之志,却只能听任命运之神的安排,发出“中天摧兮力不济”的不堪、“白发三千丈”的幽怨,无可奈何,只得呼酒买醉,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大量的酒精已经使他的肌体受到侵蚀损害,但他仍贪杯,直到病入膏肓而不可救药。因此李白病死说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根据李白生前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浪漫高傲的气质,认为他的结局应该是“醉入水中捉月溺死”。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洪迈在前面加了“世俗言”三字。“世俗言”的意思是说这是民间的一种出于美好的愿望而产生的传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好的传说,是在李白去世后不久——而不是王定保等人记述之时——就开始广为流传的。对于李白诗歌的爱好者来说,他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李白是“揽月落水”而死。因为李白的许多诗是写月的,他把月亮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17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6799052.html?fr=ala0

第3个回答  2010-02-17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第4个回答  2010-02-17
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