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化的特点

简写.. 不要一大堆的文字,概括内容 250字左右就可以了

粤剧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
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
“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
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
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
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
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
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
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
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
(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7
粤剧初称“广东梆黄”,又称“广东梆子”、“广府大戏”等,是广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境外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为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
粤剧产生于广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此时,海盐腔已传入广东,并有江浙一带的戏班来此演出。明清时期,有诸多的外地班社来到广东,有海盐腔、弋阳腔、昆腔、梆子、徽调、汉调等。受这些外来声腔的影响粤剧中有着明显的弋阳腔和昆腔的成分。
清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本地班”与“外江班”两种,本地班多演梆子腔,“外江班”则演徽班戏。到了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自封为王,因此清政府禁绝粤剧15年。这15年中,粤剧艺人只得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中,也有挂着京剧等其他剧种名头进行演出的。如此一来,粤剧中的梆子腔和二簧腔开始合流,甚至二簧的成分超过了梆子。
曲牌有牌子和小曲两类。牌子多数吸取于昆曲和弋阳诸腔中,以及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有戏曲的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其乐曲有: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旱天雷、孔雀开屏、红绣鞋、百花亭、孟姜女、玉美人、送情郎等,还有新创的曲子:恨填胸、寻针、催归、戏妲己等。牌子和小曲的传统曲子多数为器乐曲,有着较为固定的旋律。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