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鱼受到核污染之后它的皮肤会变色,这是一种很小的鱼,在核污染生物监测中有使用,这是什么鱼?

如题所述

“日本青鳉”和“斑马鱼”水质安全生物预警系统”外形非常像取款机,上面部分为显示仪,有着类似心电图一样的动态显示图像,分别代表着“游动”、“摆动”、“摄食运动”、“摆鳍运动”等不同指标,中间部分装有8个测试管,每个管内分别装有3至4条小鱼,这些小鱼全身为半透明的青灰色,只有约2至3厘米长,就像小鱼苗儿,与测试管连接的是两个精密仪器,它们被安装在机器下部,同时有水管与测试水源地相连。

王子健一边指导学生更换小鱼,一边讲解:这种鱼名为日本青鳉,生性比较敏感,如果水质发生变化,它们就会出现行为异常,如不同程度的快速游动、鱼鳃张合速度改变,从而切割测试管内的电场,仪器会自动发出报警,而且这部仪器装有GPS传输系统,如果水质发生异常,警报会直接传送到检测电脑以及检测者的手机上,非常方便。

测试鱼“年龄”3到4个月最合适

担任“水质监测员”的小鱼全部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走进该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养鱼房,一排排水箱整齐排列,上下两层,蔚为壮观,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小鱼生长其间,每个水箱上面都有口径约3毫米的水管不停向箱内注水,保证水箱内水质清洁。

王子健教授介绍,这里储备的测试水质所用小鱼达数千条,它们已在实验室中生长了六代,性能非常稳定,从种类上说分为三种,其中“日本青鳉”和“斑马鱼”皆为国际实验物种,前者多生长在稻田中,又名“稻田鱼”,对稻田中的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等格外敏感;另一种为“稀有鲫”,从外形来看,像小号的鲫鱼,原生长地为长江上游的清洁水体中,对污染物极为敏感,即使是轻微污染也不耐受,“到中游一带时,长江水质已变浑,这种鱼就极少能见到。”

作为“水质监测员”,小鱼的“年龄”在3到4个月时最为合适,而且每两个月就要更换一批。对此王子健教授解释,因为若鱼长得太大,它在水中适应性就会增强,变得比较耐污染,若太小又会特别敏感,也影响水质监测的准确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3
原来红色的鱼变成橙色并不奇怪,因为许多热带鱼本来就是会变色的。
处在繁殖期的鱼,会比平时有更鲜艳的体色(婚装),为的是吸引异性的注意;
有的鱼在情绪变化时会在短时间内变色,例如发怒的雄斗鱼的身体颜色比平静时深许多;
体质的变化也可引起鱼的变色,譬如水温、水质和饲料营养对鱼的体色变化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有的鱼在出售前喂过增色饲料,买回家后如果不喂色素,体色也会逐渐变淡。追问

额,我想知道的是这中能够在核污染时变色的鱼,不是自然状态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