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老师,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心目中的好老师也一一产生,我也不例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现教我语文的王老师—王淑英。  
她虽十分然严厉的要求着我们,但我深信“严师出高徒”。她一直都要求同学们说话精炼,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把家搬到离学校不远的丰泽园居住,她不怕辛苦要求同学们多提问,不时主动联系家长,虽然她不是班主任,可是她的付出已远远的超过了班主任,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讴歌吗?  
记得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夕,我的成绩明显下滑,王老师曾多次找我谈话,见没什么改进,就果断地与我的父母联系,并反映我在学校多个方面的问题及我上课时的表现,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使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父亲与老师的谈话。王老师把我在初一第二学期的一篇作文《春意图》与父亲交流,我的父亲一听,愣了一下吃惊的说:“这篇作文你也知道。”当我回到家时父亲对我说:“你看你的语文老师多关心你呀!就连你初一的作文她还记得!”当时全班有46位学生,每两周写一篇随笔,如果真的算起来老师要记住多少篇文章啊!这样的老师真是可歌可泣,歌的是老师的品质,泣的是老师的辛勤。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只要一上课就想快快长大,当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是多么容易当的呀!不就是动动嘴皮子吗?多练练绕口令就好了。可如今我的想法的改变了,老师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劳累,难道说这就是老师的命运?难道说这就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不!不!不!你错了,这并不是老师的命运,也不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这是一切愿意无私奉献的人们所选择的最苦、最累、最神圣的职业。  
王老师啊!您就是我心中的白衣战士,虽然您没有像真的白衣战士那样凭着自己高明的医术,在病床前冲锋陷阵救死扶伤,可您凭着您那良好的品质及丰富渊博的知识,拯救了无数个初中生幼稚的灵魂!在我的心目中您比那白衣战士还要伟大,您的品质比天高,您的知识比海深。  
王老师啊!您就是我心中最敬佩的老师。  
妈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6
 近来翻阅《论语》,我在其中了解、领悟。我想对孔子说,你的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千年隧道,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滋长着,不曾停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那博大精深的学问的来源。请允许我在此将笔稍微拐一下。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旋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
  你是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您提出了很好的推荐: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你认为学生就应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您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好处。
  我想对孔子说,当你在世界的某处地方停驻,留下的是你的渊博,教出的是无穷的学子,我为你感到自豪。你渴望着统治者的赏识,可却从不因此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你那谈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别人是拿不走的,因为它已成为个人的财富,是心灵的智慧。只有用自己的才智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认真地思考,得到的答案才真正属于自己。正如一个人的气质,不能拿别人的一样,务必经过个人的学习,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晓世界的人
  孔子,在你的弟子整理出的《论语》中,记录了你一生的言语,不管是道德,学问,还是品质我们都得到了升华,如滚滚的江水永不止息,你的知识已贯通中外古今,你的博大胸怀令你那上千个弟子臣服,更令我惊叹。孔子,我想对你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我想起了你那“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是呀!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得到巩固,得到更新,获得更深的体会。你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铭记于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有“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应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历史千百次的昭示,千百次啊!当困难绊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负担压得你喘但是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下。我想对孔子说,是你让懂得怎样处事,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应对人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20
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