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怎样预习?

如题所述

一.统观教材,做好预习\x0d\x0a接到新书后,同学们要先看一看目录,再略看一下书中内容,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要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x0d\x0a预习,是指你们在老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听讲的效率和质量。预习,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猎枪”一样重要,在这里,“猎枪”指的就是自学能力。\x0d\x0a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分两种情况。一是根据编者已经设计好了的预习提示(如课后练习题)进行预习,这些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而制定的,有较强的点拨作用。你们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x0d\x0a二是常规性预习,它的目的在于初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x0d\x0a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问题,用“”找出好词佳句。\x0d\x0a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等)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古诗《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话比较难懂,查了字典就可以知道:“瑟”读sè,再看看书上的注释,就可以理解: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x0d\x0a3.朗读就是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读通读顺;第二遍要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要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读印象深刻。\x0d\x0a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在自己的《采蜜集》中,在书上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x0d\x0a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生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x0d\x0a二.专心致志,上好四十分钟课。\x0d\x0a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年龄都不到十五岁,他们学习成绩好,课余时间,他们玩得可欢呢。原来,他们有好的学习方法,“上好四十分钟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x0d\x0a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理解不好,课后就是花双倍的时间,也很难补上。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落后了。\x0d\x0a1.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在课前预习中找出疑难问题,老师讲课时要留心听这一部分知识。\x0d\x0a3.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新课。在听讲时,要跟紧老师讲解的思路,明确讲课重点,要仔细听,多思考,必要时做点笔记,课后再归纳出几条提纲。记好老师最后的总结。\x0d\x0a4.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像人吃东西一样,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要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做到当堂“消化”。并通过做课后练习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听会、记牢。\x0d\x0a以上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中去用心实践、用心体会,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2
每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就会让我们预习下一课,预习课文对学习有什么好处?我应该怎样预习课文呢? ——小宇

  预习的具体方法是:

  一、标段 “标段”是预习的第一步,也就是在预习时,用笔在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从而对文章有一种感性的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阅读写作会有较好的影响,能懂得自己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层次,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个自然段的什么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地向学生指出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尝试写出段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

  二、圈字词 在完成第一步“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圈出,由于在课文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和需要“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符号一圈就会明确哪些是要“学会”的,哪些是要“会认”的,在学习课文时会对自己圈出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就比较深刻。这是低年级的预习方法,中高年级应在这个基础上圈出词语,并结合上下文,查字典进行理解。

  三、找疑析难 在完成第一、二步后,在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标出,读完课文后,通过查工具书,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交流解决。实在不懂的,在上课时特别留心听讲,努力把问题弄明白,这样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四、画好词佳句 在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好词佳句对自己的思想有触动,有些能给自己以启迪,有的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以美感,还有些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等,在预习的过程中画出来。

  如果每一课都能按上述的4个步骤进行预习,必定能加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自己语文能力也会在很大的提高。
第2个回答  2014-02-22
读课本,做些习题,不会的地方记下来然后问老师
第3个回答  2014-02-22
预习时要把文章读懂,理清思路,对于不会的词语要翻阅字典,了解并记住。
预习的墓地是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可以概括出来最好
第4个回答  2014-02-22
预习 复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