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低段故事教学中巩固训练研究

如题所述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的研究”,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或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形成相应的经验和理论而展开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的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借助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个“瓶颈”。因此,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解读,在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情感得到熏陶的基础上,从“写”(说)的角度寻找拓展点,进行求新、求异的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这样,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处好段、每一个佳句、每一组词串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习作训练的范例、素材和着力点,为习作提供有效地借鉴对象和创造依据,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成为有缘之水,有本之木。当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当作文教学无处不在时,学生就能“不拘形式的写见闻和感受”了。 同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课堂上应尽力营造宽松和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习作的初始阶级应淡化形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想象与表达的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没有束缚羁绊,没有禁锢,主体精神得以焕发,作文信心得以培养,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舒展。这样,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的需要”,进而舒畅表达,乐此不疲。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2、理论价值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但我们又不照搬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现有的模式。课题虽以课文为凭借,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结合,但我们不拘泥于课文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更重要的是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论证,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训练目的,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育效果。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 (四)预期的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汇编; 3、优秀教学设计(说课材料)汇编; 4、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5、学生优秀习作选集(《小荧星作文集》) 6、校本教材(《与新课程同行——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教学范例》) 三、课题的实施 (一)课题实验的基本原则 1、实验性原则: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拓展创新题材,不断积累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将自己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内化成自己习作的能力。 2、动态性原则:“每天都是新的起跑线”,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体验(投身到社会,投身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追求课外的延伸与能力的培养,追求在“习得”中潜移默化地走向运用。 3、发展性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形成,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而学生习作兴趣来源于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话会写,一旦有了这些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不吐不快。 4、人文性原则: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学生学会做人,作文才有坚定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做人的追求和品格在作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情,才使人信服,立足于做人,杜绝说假话、空话、套话……“文品即人品”。 5、主体性原则:作文教学作为一门发展学生(主体)思维的艺术应充分认识教育主体的这种“能动态势”,即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培养出写作高手。 6、创新性原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到写作主体的认知规律:认知需要,成功需要和他们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创作的灵感和撞击创新的火花。 7、开放性原则:我们应开放作文教学的课堂,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大胆探索、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讴歌生活,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比较法 按一定的标准,对某些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分析其异同,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规律。比较时注意:(1)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性。(2)比较研究的资料要真实,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使用多维度的比较手法。 4、个案法 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个子课题、某种学习方式或某一课型的研究探讨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寻求点上的积累和突破。 5、行动研究法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教学即教研,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6、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组织实验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实验阶段(2006年5月—2008年1月)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各年级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做好分册教材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各册各单元课文的读写迁移、拓展训练方案、教师下水文和学生习作小练笔,按册编辑《与新课程同行》校本教材和出版《小荧星》学生作文集。 4.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三)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4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优秀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课堂实录,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 3.做好校本教材《与新课程同行——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教学范例》的校正、出版工作,推广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到底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四、五年级中语文成绩处于中上等以上的同学。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自已不能顺利地完成一篇习作的同学占总数的21.3%。认为自己的写作知识更多是从课外得到的同学占总数的69.4%;在回答“读好课文”与“写好作文”的关系时,59.6%的同学仅认为“读好课文”可以积累好词好句。34.8%的学生认为“读好课文”可以学到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思路,有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还有5.8%的同学认为“读好课文”同“写好习作”没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必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通过认真地研读,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例。第19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4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第20课《穷人》课后题“续编《穷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共识,国内也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但我校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的研究课题绝不是它们的翻版,我们不仅重在“结合”,更重在“拓展”,而“拓展”的核心就在于“写”,“写”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不仅指学生的“创”,也指教师的“创”。教师首先要有“创”的强烈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有了共识:认为在读写活动中,学生只要能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得出独特的见解和结论,以及其他新奇独特的表现等,这些都是“创”。从而,为教师揭去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课题的神秘面纱,帮助教师理解了课题的实质,把握了研究的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