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

如题所述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通过地质勘查行业百万职工共同努力,矿产勘查工作获得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不仅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还为以后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是有喜有忧、喜忧相伴、日趋严峻的形势。

(一)矿产资源形势喜的表现

1.地质勘查高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42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的速度在飞跃发展。单位时间内所获矿产勘查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也是先进水平。改革开放期间,在前30年基础上,地质找矿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10年中探明储量的矿种由132种增加到149种,新增了17种矿产。

(2)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在45种主要矿产当中有40种矿产都新增加了数量不等的探明储量,如石油增加101%,天然气增加123%,煤矿增加47%,铅锌矿增加40%,金矿增加93%,银矿增加80%,磷矿增加43%,硫铁矿增加53%,高岭土矿增加17%。

(3)发现了一大批矿产地。据不完全统计,10年内发现重要的大中型矿产地1450多处。其中重要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经地矿、石油两个部门队伍的共同努力,现已证实是一个大型的油气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东海、南海、渤海油田勘查也有一系列突破;陕西、内蒙古地区的神府-东胜煤田,探明储量达2300多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铅、锌矿产勘查方面,如云南金顶铅锌矿、甘肃厂坝地区铅锌矿、河北蔡家营铅锌矿、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都被证实为特大型和大型铅锌矿;铜矿方面,如江西德兴铜矿、永平铜矿、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银山铜矿等五大铜矿新增储量达800多万吨,为在江西建设大型铜基地准备了充实的资源条件;新疆、福建在铜矿勘查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闽西紫金山铜矿和新疆阿舍勒铜矿均经勘查证实为大型铜矿;湖南柿竹园钨矿和河南栾川钼矿、黑龙江石墨矿、云南和贵州的磷矿、广东高岭土矿都有新的成果;金矿勘查在老区和新区都有一系列重大进展,除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几个老区外,陕西、广东、贵州、广西、云南、河北、新疆等许多省、区在金矿方面都有相当的远景。

10年间在找矿方面的丰硕成果,不仅基本满足了这10年的需要,而且为后10年的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资源基础。

由于找矿取得丰硕成果,加上后续产业职工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矿业生产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1991年的原煤产量达10.8亿吨,居世界首位;铁矿石产量1991年达1.76万吨,钢产量1991年突破7000万吨大关,达7057万吨,居世界第3位;石油产量1991年达1.39亿吨,居世界第5位;化学矿产品近10多年也有迅速发展,总量达16亿多吨,是1977年前28年总和的1.5倍,1991年磷矿产量达2035万吨,居世界第3位,硫铁矿产量1335万吨,居世界第4位,化肥产量居世界第3位;有色金属产量也由原来在世界上占第7位跃居第4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建材非金属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从1979~1989这10年间,建材非金属矿产品平均递增率达10%以上,水泥产量1991年达2.43亿吨,平板玻璃8596万标准箱,均居世界首位。

2.我国矿产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经过40多年全国百万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现了这么多的矿产,但并不是所有矿产都已经找出来了。据各方面专家多年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除富铁矿资源总的格局大体已定外,其他矿产都还有相当潜力。如煤矿,探明储量为9000多亿吨,而预测资源量从地表向下1500~2000米深范围之内,约有43000亿~51000亿吨。

石油、天然气方面,在我国西部地区和海域均有较大的远景,东部老油田也有一定潜力可挖,在我国碳酸盐岩地区找油也存在相当远景。世界上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区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而其中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产量占60%以上。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沉积盆地面积的1/3以上,而目前我国除塔里木盆地外,在这类地层中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探明的储量不到油气总储量的5%。当然,中国情况和其他国家情况不尽相同,但毕竟是值得深入研究与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再以金属、非金属矿产来看,世界上这类矿产不仅有相当大的比重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而且其中有一大批世界级规模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而我国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找到的矿床要少得多,规模也相对要小得多。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探索的一个领域。非金属矿的潜力就更大了。正由于还有相当的资源潜力,所以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资源方面还有一定的物质保证条件。

3.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1986年3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由于《矿产资源法》的颁布与实施,矿产勘查、开采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做到依法勘查、依法开采,矿业秩序已基本好转。以降低采矿贫化率、提高开采回收率和选冶回收率为内容的“三率”指标,已纳入考核矿山企业指标之内进行考核。所有这些,对于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矿产资源形势忧的表现

一忧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据专家们论证,按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来看,在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已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要求。其中15种支柱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铀、铁、铝土、铜、铅、锌、金、磷、硫、钾盐、钠盐、水泥原料)中,目前有6种(石油、天然气、铜、钾盐、煤、铁)存在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或地质工作程度不够。此外,还有铬铁矿、钴、铂、银、锰、金刚石、天然碱等矿产,目前探明储量也不能保证“八五”和“九五”的需要。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矿产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后备矿产储量,则到20世纪末,45种主要矿产中约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找矿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且随着易找矿的不断被发现,找矿难度将逐步增大,找矿成功率必将进一步降低;加上矿产勘查有很长的周期性,一般一个大矿自发现之日到提交勘探报告需要5~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矿山建设到形成生产能力还要5~10年时间,而发现一个大矿需要的时间则更长,世界上一些大矿不少是经过10~20年不断探索之后才发现的,我国塔北大油田,也是在经过地质和石油部门20多年地质勘查工作之后,才于1984年取得重大突破的。所以,现在的地质勘查工作,实际上主要是为21世纪初叶作准备的。因此,若不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那么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或“等米下锅”的严重局面。

二忧部分老矿山接替资源不足。由于探明后备资源不足,不仅制约着矿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影响到现有老矿山生产的维持。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重要矿山的生产进入中晚期,资源逐渐枯竭,生产能力相应消失。预计全国煤矿在20世纪90年代将报废生产能力约1.9亿吨,东部地区在2020年前将有20个大型矿山报废;全国有色金属矿“七五”期间已有42个坑口闭坑,消失年产金属10万吨生产能力,预计“八五”期间还将有31个坑口闭坑,消失10万吨金属生产能力;到2000年时,铜、铅、锌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40%;全国大中型黑色金属矿山预计“八五”期间将消失采矿能力1800万吨;到2000年时,现有铁、锰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10%。资源后备储量不足还直接影响矿山城市的社会稳定。辽宁阜新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近年来矿井陆续闭坑,待业人员逐年增加,预计不到10年将有占矿务局1/3的6万名煤矿工人待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全国有矿业城镇300座,今后一个时期都会陆续面临类似的问题。

三忧资源浪费大。一是开发中的浪费。一些地区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1990年,全国生产煤炭10.8亿吨,消耗储量匡算约40亿吨。统配煤矿的矿井回采率约50%~60%,而乡镇集体煤矿及某些地方国营煤矿回采率只有10%~15%,许多小煤矿回收率仅10%,即采1吨,丢9吨。对综合矿实行单打一开采也造成了很大浪费,据对1845个综合矿山调查,50%的矿山有益伴生矿产利用率在25%以下,只有2%的矿山综合回收率达75%以上;在400个大中型矿山中有75%的矿山没有回收或没有很好回收伴生矿产。加上整个开发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限制与影响,采收率比较低。由于以上多种原因,造成资源总回收率很低。据1984年对全国3498个矿山的统计,资源总回收率仅30%左右,70%的资源白白丢掉。与世界水平相比,资源总回收率低20%以上。可见,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浪费是很惊人的。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靠过量消耗资源发展经济(资源耗竭型)的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1957~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8.6倍,而同期消耗的能源增长了16倍,生铁增长26.3倍,钢材增长29.5倍,水泥增长54.8倍。另据1985年的材料,我国每1万美元的国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吨标准煤,为美国的2.6倍、日本的5倍、原联邦德国的10倍;每1亿美元国民收入,消耗铜、铝、铅、锌4种主要有色金属,为发达国家的2倍。此外,资源二次回收利用率也很低。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很低的,大部分的水用了一次就排走了。由上可见,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浪费也是很大的,这也加剧了日趋严峻的资源形势。

总之,矿产勘查成绩巨大,但国家经济建设对资源需求更多,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