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审美有一定的共性吗?

如题所述

每个人的审美各不同,但定有其共性。美的事物魅力多面,欣赏它的美也是站在多维度。不过,人类的审美多与思维观念、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甚至与政治有关。

美,有时不是自己眼睛看到的就作数。潮流的浪潮里,大家都说美那也便觉得就是美吧。有多少人会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呢。

在非洲,人以黑为美。在唐朝,女人以丰腴为美。但是人们多半的审美标准还是一样。比如,女人都爱漂亮的首饰。女人都爱留长发。鬼斧神工,空气沁心的大自然,任谁都欲罢不能。山清水秀,有个发如瀑的女孩,笑容甜美的玩着水花。美如画,画真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9

人类的生命当然会有很大的功效,这在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有一个很好的表述,其实你看西方的艺术史上,对于女性的描绘和东方历史对于女性的描绘他们都是着重描绘女性的体态容貌穿着都是有很多艺术性的说法在里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生命上大家有各自的不同点,但是大众的审美还是比较统一的,比如说对于美和丑,好和坏其实都会有一个比较都认同的界定。而且对于那些很另类的事情,比如说奇装异服,奇怪的打扮,奇怪的行为这些的话,都是有比较统一的认识。按理说军人对于所有的事情,以实用性和战斗力作为第一要务,但我们可以发现在东西方军队里,军人的服装除了实用性之外,美观大方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他们的武器,并不是每一件拿回来都会奇形怪状,而且非常难看,相反很多武器既兼容了使用性战斗力,而且兼顾了美观。这就是人类的审美的共性所造成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19-11-09
对面孔的审美则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心理学家 Michael Cunningham 在 1995 年的一项研究,让不同地域的人给不同人种的女性照片打分,发现结果的一致性达到 0.9 以上,显示出人类对于女性审美的跨文化共性。Langlois 2000 年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也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估具有高度一致性,达到 0.94。(同时,有些研究也指出被试者对于自身种族的的审美评价相对要高过对其他种族评价,但与上述一致性不矛盾。)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 Gillian Rhodes 也在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性别与文化里,面容吸引力的标准大致相似。2007 年,密歇根大学的 Daniel Kruger 的研究也应证了这一说法,认为人们在对面孔审美认知中存在较高程度的群体一致性。
我们可以先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最基本的审美共性。进化生物学家与进化心理学家相信,性吸引力与人类的审美存在关系,典型例子是男性更偏好胸部大(有利哺乳),臀部线条明显(盆骨宽,皮下组织富含脂肪,有利生育)的年轻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这是进化上基于生物繁衍的考量。而人类对面孔审美同样是出于对繁殖潜能的评价。
比如男性的魅力通常与宽下颚有关,这意味更高的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与攻击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动物之中雌性动物也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雄性动物为配偶,这样雌性动物和其儿女能在较安全的环境下生存。攻击性在进化过程中是女性择偶的重要特征。反过来,男性喜欢下巴尖的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不喜欢女性带有较多的雄性激素原因。这种男女相反的面貌审美趋向,进化生物学称为性别二态性。
但是雄性激素过高,容易造成免疫系统不佳,而人类所采取的选择性繁殖策略同时又是偏向于免疫力强大的健康异性。生物学家扎哈维于 1975 年提出了“缺陷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界那些付出代价的行为或身体特征(如孔雀大而华丽的尾部)是身体状况和基因品质更为良好的信号。因此,只有最具活力的个体才能在并不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发展出最为突出的男性性征。
再比如对于女性来说,嘴唇的厚度与依赖于雌激素的女性脂肪积累有关,饱满、轮廓鲜明的嘴唇所显示的隐性生物信息就是主体的高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水平正是丰腴多产的基础和标志。而男性之所偏好长发,是因为毛发作为散发弗洛蒙的主要辅助器官,同时男性易受弗洛蒙刺激。
有人也许会问,如何仅仅从“天择演化”的角度解释有些女性偏好长相较为阴柔的男子?生物学家 Cellerino A.曾做过一个实验,招募一群女性志愿者,预先测试她们所处的生理期,实验是让她们对不同男性面孔照片的评分。 实验结果是处于生理排卵期的女性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孔,而处于非排卵期的女性则较偏好较阴柔面孔。Cellerino 认为,女性的选择偏好可能是基于对生育选择:出于生殖需要,选择阳刚面容的男子作为最佳性伴侣;在平时,则选择更适合抚养下一代的阴柔面孔男子作为伴侣。I. Penton Voak 于 2004 的研究则发现,医疗条件落后的不发达地区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容,而发达地区则相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外貌与体表的差异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比如黑人的黑色皮肤是抵抗地区猛烈的紫外线产生的结果(保护体内叶酸)。而白人的白色皮肤恰恰相反,由于居住于高纬度地区,阳光相对缺乏,而维生素 D 的合成需要紫外线,因此皮肤反倒不需要太多的色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白人皮肤变白产生的时间距今大概只有 5000 到 6000 年)。但是为何女性以白为美为发展为全球性的审美倾向?印度神经科学家 Vilayanur S Ramachandra 提出了“贫血论”,认为白色皮肤更容易发现是否贫血,这是身体是否健康的一项指标,因此它同样是人类出于生殖选择的结果。(我想,或许对于男性肤色要求没这么高或许是因为男性在进化历史上逐渐处于择偶主导地位的结果,并且较深的皮肤更加凸显男性特征。)
人类对面孔审美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共性,那就是是对称性—-- 我们通常称之为“五官端正”。
第3个回答  2019-11-09

你好。

人类的审美是有一定的共性,被大众认同的美一般都会被更多人接受。而,少部分人的审美观不同,所以说,这就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观点,少部分人服从多数。

第4个回答  2019-11-09
人的审美有一定的共性,因为人的观点都会有相似性。
社会当中人都会变得同质性同化。就是对某一事物的观点会有趋同性。
所以人类的审美是有一定共性的,都会认为漂亮的,就是漂亮,丑的就比较丑。当然细微的差异肯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