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一、解放初期的凯歌行进期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凯歌行进期。如果说国家经济建设在1958年就结束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而陷入了误区,国防建设的指导在50年代末还难得地保持了相对比较清醒的认识,直至1964年以前还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进。

二、在曲折和动乱中艰难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免不了经历曲折,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从60年代中期起,中国国内出现了持续的政治动乱,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同样出现了一个“马鞍型”。

三、在改革开放中迎来大发展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天安门国庆阅兵的窗口也向国内外充分显示出来。如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中亮相的装备大都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代以上。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的天安门阅兵时,亮相的新型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导弹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缩小。

拓展资料:

国防,就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恐怖分子等,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从最高元首到每个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国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1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因为他们看到了蕴藏在东方这条巨龙所潜在巨大能量,看到了中国和她孕育的人民在古代的辉煌,在90年代创造的奇迹!中华儿女都在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拼搏着,我们向往幸福,我们渴望富足,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巨大屈辱和损失,这是我们的痛,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天朝大国"的大门顿开,陷入了一个又一个国防危机,中华民族步入了漫漫长夜。开始了一部充满屈辱、辛酸和悲壮的近代中国的国防史。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越来越深,沿江、沿海到处是被强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租界,中国的各项交通事业全为列强所垄断,国内到处可见外国驻军,整个中国被划分成几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彻彻底底成为有国无防的国度,终日在风雨中飘摇。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不幸又遭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社会遭到更大的破坏!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惨痛的灾难!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主权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国土被割让、大批战后赔款付出,使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苦难!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国防以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强兵必先富国,两者应当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历史还启示我们,国防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国防与政治密切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巩固--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历史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清王朝晚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镇压的方针,最终造成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击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因此为了在伟大的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去努力维护我们的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那些企图分裂我们伟大祖国的敌人做最坚决的斗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是国防强盛的重要力量!国防建设历来是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 "先进的武器毕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忽视的"。国防科技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一些关键技术。掌握这些技术,是实现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积极防御,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我军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围绕这个方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要千方百计把我军的武器装备搞上去。

综上可知,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把自己努力培养成有用之人,在步入社会之后,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为我国国防的强盛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26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因为他们看到了蕴藏在东方这条巨龙所潜在巨大能量,看到了中国和她孕育的人民在古代的辉煌,在90年代创造的奇迹!中华儿女都在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拼搏着,我们向往幸福,我们渴望富足,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巨大屈辱和损失,这是我们的痛,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天朝大国"的大门顿开,陷入了一个又一个国防危机,中华民族步入了漫漫长夜。开始了一部充满屈辱、辛酸和悲壮的近代中国的国防史。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越来越深,沿江、沿海到处是被强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租界,中国的各项交通事业全为列强所垄断,国内到处可见外国驻军,整个中国被划分成几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彻彻底底成为有国无防的国度,终日在风雨中飘摇。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不幸又遭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社会遭到更大的破坏!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惨痛的灾难!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主权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国土被割让、大批战后赔款付出,使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苦难!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国防以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强兵必先富国,两者应当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历史还启示我们,国防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国防与政治密切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巩固--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历史也清楚的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清王朝晚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镇压的方针,最终造成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击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因此为了在伟大的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去努力维护我们的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那些企图分裂我们伟大祖国的敌人做最坚决的斗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是国防强盛的重要力量!国防建设历来是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 "先进的武器毕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忽视的"。国防科技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一些关键技术。掌握这些技术,是实现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要,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积极防御,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是我军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围绕这个方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要千方百计把我军的武器装备搞上去。
综上可知,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把自己努力培养成有用之人,在步入社会之后,为我们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为我国国防的强盛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几千年的国防史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和平而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欺凌、不可战胜的。纵观中国国防历史的种种历程,前人留给了我们太多重要而有意义的启示。现我总结如下:
(一)、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建设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国家想要发展,不被外界威胁而自强,则必须强大自己的国防。国防强大的基础体现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家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思想。从秦到清,这一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前期都得以贯彻实施,统治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迸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秦有统一六国的大业,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些都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败、更替,大多是其末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所导致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与古代国防具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这一高瞻远瞩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才能保证国防无坚不摧、固若金汤。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个睿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军队。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统治者大都雄才伟略、足智多谋,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并拥有一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的军队。现代的中国,没有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却有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一步一步地领导策划,国家才一步一步走向发达、富强。
(三)、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国家军民上下团结,民族友爱互助,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抵御外敌,让所有侵略者望而生畏。
漫漫五千年,留下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观古如鉴今,考察国防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得到启示,是研究当代中国国防、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3个回答  2015-06-27
现代科学强调系统方法,回顾历史也要用多元化的视角深入思考。新中国建立60年来,可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国防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是“大国防”的概念,包括国防指导理论、保卫国家的自卫作战、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体系、后备力量建设等方面,研究国防问题也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大视野,应有继承传统又有所超越的创新思维。通过回溯60年来的峥嵘岁月,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规律。

  解放初期的凯歌行进期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凯歌行进期。如果说国家经济建设在1958年就结束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而陷入了误区,国防建设的指导在50年代末还难得地保持了相对比较清醒的认识,直至1964年以前还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已经有了经历二十多年战火锻炼的一支英雄军队,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建设的条件却极其落后。国家没有工业化基础就是一个“软骨动物”,军队的机械化、现代化便无从谈起,中国也摆脱不了落后挨打的状态。

  解放初期,中国对外实行“一边倒”的方针,苏联希望中国通过向其订货的方式解决武器装备。毛泽东却做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策,以全面引进苏联先进技术的方式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军全面配套的军工厂。1957年夏天,中共中央利用赫鲁晓夫因内部矛盾有求于毛泽东表态支持的机会,得到苏联提供的核技术援助,从而开始了“两弹”(导弹、核 弹)事业的起步,从而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中苏发生争吵后,赫鲁晓夫于1959年停供原 子弹样品,于1960年撤退专家,至1962年停供米格-21战斗机技术资料,此后中国的国防工业完全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发展。1964年中国的原 子弹和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初期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两弹一星”取得的跨越性成功,从发展战略来看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开始就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有很高的起点;二是集中国内有限的力量在重点领域搞攻关,有所为有所不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正确地认定国际形势已经缓和,在大力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又将全军数量从1952年的626万人减少至1958年的237万人。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工业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军队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强,堪称为中国国防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在曲折和动乱中艰难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免不了经历曲折,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从60年代中期起,中国国内出现了持续的政治动乱,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同样出现了一个“马鞍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