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话剧的区别和相互借鉴

如题所述

摘要:话剧与戏曲同为两种在我国广受欢迎的戏剧样式。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进入我国以来,中国戏剧的“戏曲一元化”格局被打破,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全新的“戏曲—话剧”二元格局。话剧是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各种戏剧样式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本文主要从舞台呈现的角度通过举例比较话剧与戏曲的异同。 关键词:话剧 戏曲 艺术表现 观演关系
戏剧作为一种面向广大观众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效果,“帮助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混沌的现实中寻找澄明之路,以超越时代对立面的勇气和力量对待生存和求索”。在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当今社会,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改良,使之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角度,从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起到一个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对此,不少人提出,要让传统中国戏曲与“舶来品”话剧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而相互借鉴的一大前提便是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众所周知,戏剧之所以区别于电影电视这样的演出形式,最主要是因为它必须依靠舞台而存在。舞台呈现在戏剧中占有极大比重,因此,下文将主要从舞台呈现的角度分几点探讨话剧与戏曲的异同。 一、艺术境界的追求
传统戏曲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写意而非写实。与传统的水墨画一样,戏曲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美”而非“真”。正是因为这种写意的风格,是戏曲舞台上几乎不需要多余的表演道具。开门无须有门、骑马无须有马、坐轿无须有轿。千军鏖战、关山飞度,只需龙套的寥寥几招几势便已呈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依靠自身的程式化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创设场景、展开情节、传递感情。
另一方面,受西方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现实主义影响,话剧,这一从国外移植而来的戏剧样式,追求的是与戏曲恰恰相反的艺术精神。在很长的历史里,话剧始终强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力求再现生活真实的同时,揭示生活的真谛。舞台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当的真切的表演形式,依靠舞台上的各种的道具,通过肢体动作与台词来表现人物。总之,如果说戏曲是以“假”求真,那么话剧就是以“真”求真。
当然,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都离不开虚构和模拟。无论是以“假”求真,还是以“真”求真,反映真实世界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二、艺术表演程式

戏曲自宋代形成以来已有千年历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戏曲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一整套极其夸张的艺术程式,重视程式化的表演“技艺”。演员首先从师父那里学到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再和所要表现的具体形象特点结合,将各种表演程式组合、转化为具体的戏剧动作。戏曲舞台动作是夸张和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这些动作技术性强,难度大。青衣、花旦,水袖飘然;花脸、武生,刀剑凛然。一招一式,若非经久苦练,绝难掌握,更谈不上出神入化。除却动作之外,戏曲的唱腔和器乐也有其固定程式。唱腔之独特瑰丽,自不必多言。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表演程式之难,可见一斑。
与戏曲不同,话剧以对话为主,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演员从生话中学会表演,相较于戏剧,更有反映现实的功能。同时,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标准,使得演员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加充分地展现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同一部剧本,通过不同的演员来表演,可能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震撼与共鸣,这确实是传统戏曲难以实现的。
但是,戏曲的美,是附丽于程式之上的。在所谓的现代化、现实化过程中,戏曲绝对不能抛开它程式化的基本属性。事实上,程式的固定性并不影响戏曲之美,甚至戏曲观众对程式往往越熟悉越喜爱。“史诗的伟大,在于它依靠的不是悬念”,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戏曲好比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观众可能熟悉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却依旧喜爱甚至是沉迷于它。对于舞台艺术来说,观众的喜爱才是它存在的最大价值。 三、观演关系
近代戏剧观演关系的一大特点就是台口处有一堵看不见的墙——“第四堵墙”,隔开了演员和观众。演员必须学会当众孤独,只管自己,不管群众的反应。这一特点在话剧表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这样的观演关系中,演员处于中心地位。
话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话剧主要是欣赏其思想内容。戏剧的演出过程有整一的连续性,不容许无端中断、更不能插入与剧情无关的内容。观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事实上,话剧形成之时,常常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圣徒心历路程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2)
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观看演出时无甚拘束,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甚至干涉演出。这虽然反映了戏曲形成之初作为百姓娱乐活动的本质与旧社会戏曲表演者地位之低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但是喝彩叫好或是赏戏同时小酌一壶,已然成为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也无法评判其优劣与否。
总之,戏曲和话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二者仍应保持其独有的舞台呈现形式,不失其本质,为促进人民文化生活的不断繁荣而贡献出一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5

戏丁app 是一个做线下演出直播的平台,每天都会有线下的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的直播。而且还会精选出精彩的演出片段。还可以和天南地北的剧友聊天交友。剧友不容错过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