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綑文言文翻译

郑綑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

刘瞻的父亲刘景,是个贫寒的读书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在郑絪身边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做了御史,到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马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都十分佳妙。

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不能作诗,就是一定要(观赏到)天黑又有何妨呢?”于是又退回到亭子,想要在亭子上题一首诗。但是转头看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是湿的。郑絪非常惊讶于这首诗作得绝妙。

而当时南北方向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这首诗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有所吟咏启发了我,才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

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先生赞叹了很久才离开。等到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子侄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奇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此以后可以让他与你们在学院一起生活,住宿吃饭等一切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

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役使。”到三年多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优美,哲理都很深。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名,郑絪征召他做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原文:

刘瞻之先,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

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此文出自北宋李昉所写的《太平广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初年,为中书舍人。

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终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周世宗柴荣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

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柴荣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柴荣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柴宗训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宋太祖赵匡胤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

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

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赵匡胤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5

白话译文: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絪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

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絪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

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赞叹了很久才离开。

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

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絪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刘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刘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最后当了宰相。

注释
1、絪:念yīn。

2、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3、荆部商山:地名。

4、概:景象。

5、起:启发。

6、馔:念zhuàn,食物。

扩展资料:

郑絪(752年-829年),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名士。擢进士、宏辞高第。累迁中书舍人。宪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居相位凡四年。

后自河中节度入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絪守道寡欲,治事笃实,世以耆德推之。太和中,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谥曰宣。絪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郑絪》原文

刘瞻之先,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郑絪
【原文】
刘瞻之先,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1、絪:念yīn。
2、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3、荆部商山:地名。
4、概:景象。
5、起:启发。
6、馔:念zhuàn,食物。
【译文】
刘瞻的父亲刘景,是个贫寒的读书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在郑絪身边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做了御史,到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马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都十分佳妙。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不能作诗,就是一定要(观赏到)天黑又有何妨呢?”于是又退回到亭子,想要在亭子上题一首诗。但是转头看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是湿的。郑絪非常惊讶于这首诗作得绝妙。而当时南北方向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这首诗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有所吟咏启发了我,才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先生赞叹了很久才离开。等到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子侄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奇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此以后可以让他与你们在学院一起生活,住宿吃饭等一切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役使。”到三年多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优美,哲理都很深。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名,郑絪征召他做了辟法寺学省清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