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的酒``````````

古人喝的酒是多少度的啊?为什么都那么能喝`?

高粱酒,我们看明清古装剧和小说。古人一喝酒就喝十几碗。而现代人能喝半斤白酒,也算是不错的白酒量了。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古人的酒量那么好?其实古代人的酒量并不比现代人好多少,只是喝的酒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女儿红,状元红,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十几度而已,比啤酒略高。古人喝酒用的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白瓷碗。古人喝酒用的是多用灯。它比碗小,比碗浅,比盘子大。它看起来像一个漏斗。之所以用它,是因为在古代,酒是装在坛子里的,坛子口大,往坛子里倒酒不容易洒出来。除了米酒,古代还有米酒,也就是现在的米酒,口感甜,酒精度低,4度左右。用汁和渣混合的米酒叫浊酒,用酒糟过滤的米酒叫清酒。《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护送金银担,吴智胜生辰纲”,杨志等人被施以汁渣混酒。原著小说用的是“白酒”,很多人不知道大热天为了解渴喝白酒是合理的。其实这是把“白酒”理解为现代烧酒。现代白酒,又称烧酒,出现于唐宋,传播于明清。它最早用于净化变质的黄酒。蒸馏提纯的白酒,酒精度更高,后来是从现有的白酒中衍生出来的。《水浒传》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客,宋武景阳冈打虎”,景阳冈的酒楼卖烧酒,所以门前挂了一条“三碗无丘”的横幅。一般客人吃三碗就醉了。三碗大约等于现在白酒的五六倍,可见古代人的酒量和现代人差不多。宋武喝惯了十多度的黄酒,所以没注意“三碗黄酒”。但我喝第一碗的时候,就忍不住赞叹“这酒好厉害”“好酒”。酒保受不了宋武的辛苦,打破了“三碗”惯例,一口气卖了十五碗酒给宋武。没想到这酒后劲很大,一不小心就成了流传千年的打虎英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和无数的“饮酒事件”。了解一点古代白酒的基础知识,看古代白话小说就没有那么多困惑,看古代电视剧也经常能发现漏洞。顺便说一句,任何酒精饮料对你的健康都没有好处。酒驾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意外险公司也不会赔付。长期酗酒导致的严重疾病,保险公司是不会赔付的。所以,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尽量少喝或者不喝。据说美国有一个研究小组曾经以“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为题进行过研究,但后来被叫停了,因为这个研究小组实际上是由几家酒厂赞助的。今年过年喝酒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4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历史
俺也算个酒徒吧,前几天满世界的发帖问哪里有卖青岛啤酒,还不远几十mile的跑过去,呵呵,虽不是“无夕不饮”,但是一饮辄尽,期在必醉。可巧俺M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闲话休说,直入正题。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
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现在二斤56度的二锅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14
我想古人喝的酒应该就是米酒,《诗经.丰年》有云:“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其中稌就是糯米的意思,可见米酒是咱们老祖宗的发明,一直传承至今。“ 绿蚁新醅酒”说的正是新酿的米酒,作者能乖巧的问出“能饮一杯无”,恐怕也是经不起甜香的诱惑吧。想来只有米酒的那份醇香才能让豪放如曹孟德者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也只有那份甜美能让婉约如李清照者喝到“浓睡不消残酒”吧,换做五粮液恐怕李清照要退避三舍了。“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古人饮酒为醉,德亦可饱,何等雅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谪仙饮酒,文雅与豪放兼备,实为酒中楷模。

酒醉伤身,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喝酒时却一味追求多喝,以拼酒为乐趣,以灌倒为目标,实不足取。喝酒最好喝到七成为止,那个时候酒的助兴功效发挥出来了,但又没到伤身的程度,得其益处而不受其害。我想若然约得二三好友,小饮几杯,以助 谈兴,自是甚好。再趁着酒兴,结伴高歌,一泄胸中块垒,则更是不错。世事纷扰,与其纠结于心,不如放歌纵酒,销尽万般烦愁。时候已近年底,这次春节回家要办婚礼,婚礼这样的人生大喜事自然应该多喝点酒,只是希望到时候有香甜的米酒端在我的手上,如此,纵然醉倒我也甘愿。
第3个回答  2006-10-14
我花了198元买了本百科全书,上面上说古代的酒大多不过十度,武松喝的酒度数会稍高点,汾酒是烧酒,茅台是曲酒

参考资料:百科全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