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菩提寺的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菩提寺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距今已有1766年历史,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寺院之一。宋朝初年敕赐“菩提”匾额,正式更名为菩提寺。明朝归有光在寺院东侧创办震川书院,带动寺院学风、禅风为之一震。清乾隆时期重修,立碑纪念,旧址为现安亭中学校址,号称良田千亩,极尽一时之盛。解放前后,寺院毁于战火,仅存破房数间。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菩提寺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11月,经有关部门批准,菩提寺恢复重建工作正式启动。受上海市佛教协会派遣,原上海佛学院副教务长慧证法师入住菩提寺,配合区、镇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在慧证法师的带领下,菩提寺两序大众,紧紧依托市、区、镇有关部门的领导,积极凝聚广大佛教徒的力量,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多方沟通与协商,同时充分尊重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了寺院新址的土地置换,11、8亩的寺院新址得以确定。在此基础上,修复委员会邀请同济设计院、东南大学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东北设计院等多家知名古建筑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招标。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进展顺利,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规划建设中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菩提阁、讲堂、僧寮、斋堂等,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计划用二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菩提禅寺是上海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由东吴大帝孙权之母吴国太敕建,原址位于现安亭中学内。当年,运浙皖之名材,卜汉亭之旧址,营建多年落成,前有金刚殿,中有观音殿,主殿大雄宝殿,三殿庄严肃穆,正门门楣上有“敕建菩提寺”匾额,是上海地区屈指可数的敕建寺庙,其规模与气势非一般民间小庙可比。

菩提禅寺促成了安亭镇的诞生。由于菩提寺香火日盛,声名隆起,四邻人烟聚居,集而成镇。汉袭秦制,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名镇,故称安亭,安亭镇一名也沿袭至今。千百年来,安亭百姓与信众无不自豪地口耳相传一句话:“天下两个半菩提,安亭菩提占其半。”所说的是当时命名为菩提道场的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两个在古印度,半个在中国安亭的菩提寺。菩提译自梵文Bodhi,意为“觉”“智”“道”等,佛教中指断绝世间烦恼而达到涅槃的砌悟境界。佛经中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有求得理想的最高果位的心愿,即利他的成佛之心。当年佛陀也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所以菩提树在佛教中有圣树之称。 菩提禅寺几经兴废,数次修葺。相传菩提寺在北宋开宝年间(968—975)由僧人慧才重修后,经历数百载无人修葺。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福建陈一元游菩提寺后曾写诗一首“半废菩提寺,柴门不正开。僧犹拥经卧,官为踏荒来。深抑鸟能语,当风蝉转哀。伤心原野外,处处是蒿莱。”可见当时的菩提寺已经破败。明万历二十年(1592),菩提寺宝殿倒圯,佛像毁坏,千年古刹几无复兴之望。杭州武陵僧人海月过而见之,悲极而泣,发誓修复此寺。为表决心,海月让铁匠铸了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铁锁链,锁在自己颈上,把钥匙投入菩提寺内古井,并向众人明誓“假如不复大雄宝殿旧观,决不开启铁链”。此后他不顾严寒酷暑,身负百来斤的铁锁云游劝募,共历时五年时间,大雄宝殿终于竣工。此殿高8丈,进宽各20丈,神台宽9丈,有7级台阶,以黑铁为门枢,以美石为柱基,大小佛像重塑一新。落成之日,众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随即从井中取出钥匙,为海月开锁去链,并一致推举他主持菩提寺,将此井题名为“投钥泉”。相传至今,古井已被填没,但“投钥泉”的井圈尚存于菩提寺中,成为后人缅怀这位复兴法师海月的象征。
清道光八年(1828),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皇帝批准,动用菩提寺东边空地,建造纪念明代大文学家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安亭讲学13年,学富五车,著述立言,海内尊称为震川先生)的震川书院,宏扬儒学。1937年,菩提寺内观音殿遭日军飞机炸毁。1948年,圆瑛法师来到苏南讲经时,曾选定安亭菩提寺为其弘法所在,一时间,来菩提寺听经学法的苏浙皖沪四众弟子多达万人以上,可见菩提寺声名之隆。文革期间,菩提寺内大雄宝殿毁于劫难,仅存的金刚殿也因白蚁成群,年久失修于1976年被拆除。至此,千年菩提寺只余原山门桥(又称弥陀桥)、古银杏树和
投钥井井圈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