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

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为本的精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说过:“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5、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

“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传统文化中的“大人之觉”、“内圣外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无数的仁人人士,都有担当天下为民请命的情怀和为历史记诵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贤明的帝王那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对家国的态度,也都是这种担当天下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4

一是重视君权、教化,而淡化神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是人的力量,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来拯救或者惩罚人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透露出两个讯息,“天人合一”,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人定胜天”,即不屈服所谓神的旨意,命运安排,相信人可以影响自然。

二是人具有神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主体文化,就是一种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文化,要求人们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以求达到仁的境界,提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扩展资料:

中华文化精神在“归止”和“化成”的意义上得到了具体展现,而所有的归向和最终目的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民这个中心之上的。得天下有道,最后的道乃民心,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一种思想观念。

换句话说,中华人文精神所关照的一系列的“人”的问题,如人性、人伦、人德、人责,其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落实到现实的对象——人民的身上。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民为贵……一系列的表述无不表明了这一深刻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3
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