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不过小年?

如题所述

马上就要到小年了,我是北方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老公是南方人,他们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儿子就很疑惑,为什么过小年全国还不统一,有南北之差呢?到底哪天过小年才正宗呢?那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根据历史记载,在清朝之前,我国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从一些相关记录中就可以查到。西晋大臣、将领周处曾写过一本书,名为《风土记》,其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北宋文学家孟元老著有《东京梦华录》,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二十四日交年,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这里提到的“交年”就是小年,是古人对小年的一种叫法,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大扫除、备年货,当然在这一天一定不会忘记祭灶。

祭灶,民间俗称“送神”,相传这一天灶神、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是灶神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人们担心给自己说坏话、穿小鞋,就会在这一天拜祭灶神。
既然中国民间传统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为什么到了清朝就发生变化了呢?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皇宫里的满族人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祭天大典,称为“堂子祭天”。
“堂子祭天”与祭灶就隔了一天,折腾两天太麻烦太累了,也需要花费不少银两,于是,皇帝干脆在祭天之后,就把灶神也祭拜了,合二为一。
皇上都祭灶了,文武大臣们当然也得跟着一起祭灶,于是,小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不过,普通老百姓可不能跟皇上、当官的平起平坐,人家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老百姓就要晚一天,于是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

后来没有了官家和百姓的说法了,但由于北方是政治中心,于是依然延续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的习俗,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依然保留着老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由此看来,如果从源头上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是最正宗的。其实,关于过小年还有很多说法,比如南京和安徽北部会把元宵节称为小年,据说是为了纪念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天都称为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一些北方回民地区会把除夕当成小年夜,过去水上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绚丽多彩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1
小年的由来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词》宋·范成大

小年,源起于古代中国民间祭灶的风俗习惯。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为使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以糖为祭品好让灶王“嘴甜”,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是哪一天?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北方人为了过小年忙着包饺子、吃糖瓜、祭灶王,南方的朋友却发表了不同意见——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啊!

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传统不同,全国各地过小年的日子也不相同。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宋朝时期,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现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腊月二十三增加了举行祭祀大典的仪式,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在这一天同时祭拜灶神。自此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从此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受官方影响,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夜——“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同属江浙沪地区的南京,小年则是和元宵节在同一天。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过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第2个回答  2021-03-21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如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小年也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过个好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还要将剪好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过年的喜气。在中国,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过小年还有放鞭炮的习俗,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闹,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节日气氛。除了这些还有祭灶王、吃灶糖、赶乱婚、沐浴理发等。
小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屋子、备年货……过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过了小年便是年,小年是春节的彩排,也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小年,你知道多少呢,跟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到底哪天是小年
近些年来,关于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其讨论热度不亚于端午节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其实,对于小年到底是哪天,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我国北方地区小年是腊月廿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廿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小年习俗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习俗一: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腊月廿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习俗二:贴窗花
过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就开始贴窗花了。以前,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如今,多数人都是去买窗花,似乎会少了一丝喜悦和年味儿。

>>习俗三:贴春联
在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贴春联,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比较传统的人家,还习惯请写字好的人来书写春联。一般用最普通的红纸黑墨,简朴却年味儿十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不是的,大家比较忙,所以没有时间聚在一起,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所以小年有的人就忽略了,其实有些人也是得过小年的。希望大家都能够生活的幸福快乐。1.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的。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2.人生,走着走着,就明白了,没有谁会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并原谅你;走着走着,害怕了,因为年龄越大、离开我们的亲人就越多;走着走着,明白了,所有的伤痛都要自己扛,我们变顽强了;走着走着,我们顿悟了,对有些坚持不再那么执着;走着走着,成熟了,好多看不惯的事情能够视而不见了。

3.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会累;一个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神伤,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4.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那只是体验罢了。经过的,即使再美好,终究只能是一种记忆;得到的,就该好好珍惜,然后在失去时坦然地告别。

5.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第4个回答  2021-03-21
谁说南方不过小年?南方的小年是24,北方的小年是23 这还是习惯问题的社会遗留问题。。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也不会怎么回答。但是又想要优质答案,再给我通过一下。现在也是一道题都过不去了,就想要一个游走。就像北方吃汤圆能放下吃元宵,其实这手机就是同一种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