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的总结

总结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式|
多谢了!

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细小 小的收获)(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六国论》)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看见 看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艰险偏远 艰险偏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乱 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智勇多困于所溺。(聪明勇敢 智勇之士)(《伶官传序》)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完 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照明)(《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错误 弄错)(《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
函梁君臣之首。(匣子——用匣子装)(《伶官传序》)
本其成败之迹。(根源——推究……根源)(《伶官传序》)
而此独以钟名。(名称——命名)(《石钟山记》)
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六国论》)
仓皇东出。(东面——向东)(《伶官传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石钟山记》)
有大石侧立千尺。(旁边——在旁边)(《石钟山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旁边——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6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天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绵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岂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及已灭,下天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第2个回答  2006-10-07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天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绵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岂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及已灭,下天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回答者:题外话 - 试用期 一级 10-6 13:00

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细小 小的收获)(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六国论》)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看见 看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艰险偏远 艰险偏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乱 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智勇多困于所溺。(聪明勇敢 智勇之士)(《伶官传序》)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完 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照明)(《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错误 弄错)(《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
函梁君臣之首。(匣子——用匣子装)(《伶官传序》)
本其成败之迹。(根源——推究……根源)(《伶官传序》)
而此独以钟名。(名称——命名)(《石钟山记》)
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六国论》)
仓皇东出。(东面——向东)(《伶官传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石钟山记》)
有大石侧立千尺。(旁边——在旁边)(《石钟山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旁边——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