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是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很多诶。。。。。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引自《曾国藩绝学》P.3749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引自《曾国藩家书》P.63,71,299,1121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96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169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习劳而神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001856年9月19日第一封教子书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112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0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引自《曾国藩家书》P.216

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引自《曾国藩全集》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54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323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16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引自《曾国藩家书》P. 129,131,181,198

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引自《曾国藩家书》P.668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国藩家书》P.44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吾近写手卷一大卷。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引自《曾国藩家书》
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于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三十二人依次为: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之《圣哲画像记》P.3586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22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43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一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37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已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达亦在此,上达亦在此。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卫身莫大于谋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德,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故不可时时为科弟仕宦起见。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天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899

纪泽所呈寿叙及诗亦尚稳适,惟藻采太少,又欠风韵。试取庚子山《哀江南赋》熟读百遍,当引出情韵,有情则文自生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206

读书之道
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 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 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弛。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世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曰富,曰贵,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7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同治元年四月《日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30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辞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30
写给他弟兄的信,交流怎么为人处事,怎么养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