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会》这篇选段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写作特点:情节设置结构巧妙,语言生动,人物丰满。

  《单刀会》,正名《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剧共四折。《单刀会》现传版本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元人杂剧全集》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剧情简介
  《单刀会》剧情是: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在关目设置上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
  一般的杂剧,往往是写出一个曲折的激变过程,在动态中,在情节的发展演进中展示人物性格。《单刀会》却比较独特,戏剧场面过去一半而主要人物还未出场,情节也几乎没有进展。

  分折赏析
  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乔公出场后所唱,首先是对汉家天下衰亡表示哀惋感叹,继之以八支曲辞和对白表现他对鲁肃计策的批评。其中提到曹操计降关羽的失败,礼赞关羽的所向无敌,这是初步描绘关羽形象: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支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不仅勾勒出关羽威武雄伟的形象特征,而且写出了关羽豪迈雍容的大将风度和精神气概。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三绺美髯”和“一丈虎躯”,作动态摹写,而不是静态描绘,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有着虎虎生气的声容俱肖的活人。
  第二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受到反对。剧作家通过司马徽的唱白继续写关羽的精神气概,把第一折里已描绘出的英雄画像再施以浓墨重彩,把第一折中所表达的激情和意兴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司马徽是隐居修道之人,他与关羽曾有一面之交,作为关羽的朋友,他的礼赞显得更具体,更切实。作为“傲杀人间万户侯”的隐士,他对鲁肃的调侃嘲讽,别具幽默风趣。本来,一个险恶的阴谋正在酝酿,一场危机即将来临,可是紧张的气氛却被轻松的谐谑冲淡,被已经笼罩舞台的呼之欲出的关羽形象冲淡了。“他圆睁开丹凤睁,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则安排着走。他若是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这是司马徽在鲁肃说完“我便索取荆州有何妨”之后唱出的。曲辞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描摹关羽发怒时的情态以及可能招致的人亡地失的严重后果,警告鲁肃不可轻举妄动。虽多有夸饰之词,却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所以神情毕肖。第一折着重写了关羽的威猛,战场上的万夫不当之勇;第二折则着重写了关羽性情暴烈,尊前筵上的“不中撩斗”。这比第一折所进行远距离的观照和概括更进了一步,是从相知较深的朋友的角度进行比较细致的具体描摹。前两折是对关羽作的侧面的间接描写,为关羽的正式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折写关羽毅然接受鲁肃邀请,决定单刀赴会。首先,以他上场后的道白和四支曲辞,揭示出他那丰富的不同于一般猛将武夫的内心世界。他缅怀楚汉相争的历史,述说天下三分的现实,追思先人功业,感慨万端。此折的主要事件是关羽接受“请书”。通过他所唱的八支曲辞及对白,表现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抒发了临危不惧的豪迈情怀。关羽对他面临的局势有清醒的估计,有相应的对策:“你道是先下手强,后下手殃。我一只手揝住宝带,臂展猿猱,剑制秋霜。”他单刀赴会的决心和勇气不仅来自对蜀汉事业的忠诚,也来自他的谋略和胆识。
  第四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这才开始正面描写关羽与鲁肃之间的戏剧冲突,直接表现关羽的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可是,在关羽和鲁肃面对面的冲突即将揭开之前,剧作家却再次延缓情节,再次不惜篇幅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关羽在赴会途中,面对滔滔江水,触景生情,坦露襟怀: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在关羽眼中,这似闯虎狼之穴的单刀会不过是乡村社日的迎神赛会罢了!这是刻画剧中人物的现实感受,进而又着力刻画人物的历史感受、展示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剧作家尽情地挥洒笔墨,让他的主人公那么深情地去追忆、去缅怀,去寻觅历史的变迁,从而把关羽的思想性格揭示得更为深刻。其实,这大段的抒情,与其说是关羽“多情”,毋宁说是关汉卿自己“多情”,是剧作家本人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因此,于面对面冲突到来之前,看似“闲笔”,却甚致力。

  情节结构
  从《单刀会》全剧情节结构看,充分显示出关汉卿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匠心。要把丰富的内容涵纳到有限的一本四折之中,把人物写活,不能不进行巧妙的调度安排。关汉卿围绕题旨进行了巧妙的布局谋篇。第一、二两折的反复陈述,起到铺垫和蓄势的作用,渲染烘托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盖世威风,为关羽正式出场造成咄咄逼人的气势。第三折关羽出场亮相,正面描写关羽其人,使前两折的渲染烘托落到了实处;但这一折仍不写关羽与鲁肃的直接冲突,只是从关羽个人角度着笔,所以这一折连同第四折的开头,对于直接冲突的高潮来说,仍然是铺垫和蓄势。第四折开头,从时间上看,只写了渡江赴会的短暂时刻;从内容上说,只写了关羽的引吭高歌,动作性并不明显。剧作家却有意延宕剧情,忙里偷闲,着意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的时刻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所以剧作家才于此浓施笔墨,尽情挥洒。这样安排,对题材的思想内涵,起到进一步深入开掘的作用;对剧情的进展则起到进一步蓄势的作用,使后面直接冲突的高潮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度。

  抒发感情
  《单刀会》情节结构方面的这种特点,与它很强的抒情性的特点正相适应。可以看出,《单刀会》的主旨不是要再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故事,也不是要刻画发展的、复杂的人物性格,而是要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时代感受。
  这种感情就是对历史上英雄豪杰之士的爱慕和向往之情,这种感受就是民族矛盾尖锐时,受压抑民族的郁闷和不平。无论是乔公、司马徽,还是关羽,他们在剧中的唱段都表达了这种感情,不仅内容相似,而且语调也是相同的。从情节进展角度看,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从戏剧动作角度看,动作极微,所以这样写,完全是情感强化和深化的需要。又如戏剧的结局,关羽以智勇取胜,其实这在前三折中已作了预示和说明:前两折便预示了鲁肃必败的结局,第三折中关羽的道白则说明了他将采取的对策。这样安排,不仅使观众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还交待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剧作家并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和动作的紧张。这样虽不能使观众倾服于情节的出乎意料,却使人注意体味剧中情境的设置和人物内心情感波澜的展示。这也许是剧作家艺术匠心之所在。剧中着意表现的是人物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讲,是剧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⑵“人家说了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⑴“人家说了再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⑵“人家说了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13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
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
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
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
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小题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21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思路是:谁+怎么做+结果。因为选段是课内现代文阅读,课上讲解分析时已经讲解,考生应该比较快速的解决此问题。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即可。
小题2:

题分析: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
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解题方法: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
义;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题就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首先确定赏析角度,此题题干中有提示:细节。当然这个句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主要是为了体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