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现在就要!!!!!!!!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如下: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27
李白出蜀行至平羌江,嘉州,望见皓月当空,两山相对,如峨眉然,“半轮”指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日见,上半夜可见月而下半月不见,“夜发”指后半夜出发,古人水陆旅行例在后半夜出发。诗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写的就是秋季某月李白乘舟出蜀途中在平羌江望见峨眉山月的美景,随着时间与旅途的推进,舟行江上,月随人行,美景,月色伴随诗人的整个孤单的旅途。后两句诗“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大概在中途驿站休息一宿,次日夜发即后半夜从清溪出发去往渝州,而此时此刻,后半夜上弦月已经落山,孤单的旅途再也无美丽的月色陪伴,诗中“君”代指“峨眉山月”,而峨眉山月又是李白心中故乡的象征,故诗歌通过描写对落月的念念不忘,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将飘逸,浪漫与风景写实融为一体,不愧是诗仙李白。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03
抒发了思念家乡友人的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10
抒发了思念家人思想感情
第4个回答  2015-10-10
峨眉山月歌预防了你在什么样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