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

我想知道在1934年,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或者是重要事件

“这次美国金融海啸已由华尔街波及全球,令人不禁想起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1929年秋爆发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美国经济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做点历史考察很有必要、很有启示性。这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借鉴意义。”谈起80年前那次美国经济大萧条,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资深美国经济专家陈宝森研究员由此打开了话匣子。

陈宝森长期跟踪研究美国经济,可谓著作齐身。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美国经济周期研究》、《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当代美国经济》、《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美国制造业振兴启示》等。他认为,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美国从来就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弱势政府和市场自由,另一派主张强势政府和市场干预。这两派从建国起就已经存在。

在美国貌似繁荣的经济土壤中,危机的种子在悄悄发芽

陈宝森首先向记者谈起了80年前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时“歌舞升平”的复杂背景和值得记取的深刻原因。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时期。电力能源在加速机器运转的同时点亮万家灯火,冰箱、洗衣机改变了人们的食物购买和日常生活习惯,汽车成为家庭新宠,大兴土木促进了建筑业的兴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在歌舞升平、物欲横流的喧嚣中尽享“繁荣兴旺”生活。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有一大批被忽视的贫困人群:600万个家庭的年收入微薄,衣食窘迫;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大批农场倒闭,农业面临严重衰退,使广大农民陷入困境;黑人依然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挣扎;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却并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全美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由于大部分财富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导致美国经济运行中商品增加和资本输出困难,这进一步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虽然金融巨头在投机行为中都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大量资金并没有被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是被投向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股市投机盛行引发财富泡沫。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

“在美国貌似繁荣的经济土壤中,危机的种子在悄悄发芽。随着华尔街股市大崩盘的出现,经济繁荣达到了顶点,也走到了尽头。”陈宝森说。

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美国,加快了垄断资本的发展。通过集中兼并产生了许多大财团,最出名的是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如1912年摩根财团在120家大公司中有341个董事,共有240亿美元财产,而当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过394亿美元。摩根一个家族的财产相当于美国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摩根财团不仅拥有工业,还拥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所以能呼风唤雨。垄断资本的发展激化了许多矛盾,如大公司与中小公司的矛盾,穷人与富人的矛盾(10%最富的人收入占39%,10%最穷的人才占2%),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工农剪刀差扩大,工农产品购买力平价,即以1914年的农产品价格同工业品价格都为100,到1929年农产品价格只相当工业品的40-50%)。

陈宝森接着说,金融市场的崩溃是大危机的引子。1930年在众议员斯蒂格尔的领导下,对银行在危机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发现商业银行用存款人的钱卷入股市的投机狂热是重要祸根。当时炒股人只要付少量保证金(10%)就能借到大量资本进行证券的炒买炒卖。而付少量保证金的炒股人不加控制地投机,对国民经济的损害比表面数字要大许多倍,他们的活动导致证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损害了真诚投资者所拥有的财产。商业银行放款过度不仅导致证券投机,而且使工业企业过于乐观,从而盲目扩大生产。到市场风向逆转时,商业银行匆忙收回贷款,借款人被迫大规模出售证券,导致股市崩溃。银行又由于账户上的准备金不足,迫使借款人进一步清偿债务,这种金融紧缩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金融业的过度贪欲和无序竞争,又是导致大危机的重要根源。事后据参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的调查,发现了金融机构的许多丑闻,如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勾结,放款过度,保证金交易,有38%的股民付少量保证金就可以从事股票投机,杠杆率达到1比10,还有弄虚作假,逃避所得税等等。此外投资银行还利用自己为上市公司担保的条件,把略高于成本但大大低于市值的股票卖给官员、报社编辑、律师、政客,还有利益相关者,为自己谋利。

“即使今天回眸思量昔日美国这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灾难何以发生,仍然令人心颤。大危机是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成了爆发危机的引信,纽约股市大崩盘是危机爆发的标志。一切情况说明,免于政府干预与监督的自动调节经济的美好梦想是多么不切实际的空谈,政府对市场不干预不行了!”陈宝森总结道。

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经济大危机以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盘为标志。股市在1929年9月1日是最高点,市值总计是896亿,到1932年7月1日跌到156亿,跌了740亿美元,跌幅达82.5%。随着纽约股市的惨跌,美国爆发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形成整个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大萧条。

陈宝森拿出他的专著《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向记者介绍了大危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空前危害。

1929年10月29日,这就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黑色星期二。人们匆忙抛售证券,股票抛售恐慌已成定局且一发不可收拾,沮丧的股票经纪人泪水涟涟,股市就此崩溃。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高达1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就这样,美国上下从1929年夏季令人炫目的巅峰滑向大萧条的深渊,这不仅是美国自身也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衰退。”陈宝森说。

银行破产造成的恐慌成了大萧条的主要传播机制,1930年11月和12月,田纳西州的考德威尔银行和纽约市的美国银行相继破产,这两家银行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无限制的增长,然而,在大萧条的压力下,这两个过度膨胀的金融帝国崩溃了。据统计,大萧条头3年,共有5000家银行倒闭,由此造成的恐慌又加剧了大萧条。

大危机还给实体经济造成灾难。1929——1933年四年间,美国经济彻底瓦解了。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40%,失业率达到24.9%。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失,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高达一半的美国家庭主要劳动力失业或收入锐减,成千上万工人工作无着,三分之一的人口缺衣少食。1929——1939年这十年,由于大危机之后的长期萧条,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增长,1939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29增长不足0.1/%。

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关税保护和增加购买,但是收效甚微。随着信贷紧缩力度的加大,使许多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持有者相继破产。

20世纪20年代被奉为英雄的企业家们在30年代转瞬成为替罪羊。金融业与工业大亨们破产的破产、坐牢的坐牢、自杀的自杀,变得愤世嫉俗的民众开始对他们曾经顶礼膜拜的商业大亨们的垮台冷嘲热讽。

大萧条还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在它的影响下,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最有声誉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7月9日,德国丹纳特银行也这样做了,随后两天,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2年后,美国和几乎所有大国也都这样做了。

在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贸易也急剧衰退,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亿美元、1931年的397亿美元、1932年的269亿美元和1933年的 242亿美元。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

陈宝森说:“残酷的现实发人深思,为什么在美国这种社会制度下会出现一面生产过剩、一面啼饥号寒的矛盾现象。它是发生在垄断资本鼎盛、生产力急剧扩张、经济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这说明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岌岌可危。”

大危机催生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

“总之,一切情况说明,在此阶段政府对市场不干预不行了。所以,1932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在治国理论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非常强调政府监管。除了金融领域的几个立法以外,在铁路、空运、卡车运输等方面也加强了政府监管。总的理念是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陈宝森说,凯恩斯主义又从理论上阐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及干预的办法。这样美国就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把攻击对象指向垄断,他说:“垄断限制了各种机会。个人的主动精神被一部庞大机器的轮牙所压碎。自主经营的领域日益受到限制,私有企业确实变得过分私有,它们已经变成了特权企业,不再是什么自由企业。”罗斯福颂扬政府,把它看作是希望所在。

谈起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陈宝森认为,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渐演变为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辖。新政需要一种比传统经济学高明的解释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但是它不希望这种理论彻底触动资本主义现状。这个任务在稍后一些时间由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完成了。

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应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进行调节,以医治资本主义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办法之一是通过赤字预算和发行债券向资本家借钱,把劳动者已经创造出来、但为资本家所有、且又为他们所不愿意使用的那部分闲置资本运用起来,进入生产或消费。这样,资本家可以获得由政府保证的债券利息,得到政府订单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就业的增加又可以扩大消费,社会再生产就可能在扩大的规模上持续进行。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显而易见,凯恩斯的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这反映了大危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陈宝森说。

为了制止金融市场上的这些弊端,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要点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职能严格分开,商业银行管存贷,不管投资。投资银行则只管投资不管存贷。1935年又通过了一个银行法,重点是加强联邦储备系统的权力。

陈宝森说:“通过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国家直接干预社会再生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空前强化。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自发机制的干预和调节,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为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了某些改良主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大萧条的阴影。”陈宝森认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经济政策上的重大转折,新政是大危机的产物。新政的出台并不是某些政治家的灵感,而是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这种主张的风云一时也并非由于个人的提倡,而是以社会上长期的思想理论准备为基础的。

说到这,他认为,国家干预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资本主义自发机制,也不能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停滞膨胀”,使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的理念受到了挑战。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的名言是“政府不解决问题,问题就在政府自己”。

但是,金融的放松管制不久就导致了80年代末的储贷协会危机以及当前这次更大规模的金融海啸。“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是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方针,听凭金融资本自由发展的结果,也是美国政府包庇纵容金融资本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又是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陈宝森着重指出。

从美国多次经济危机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回顾80年前美国的那次经济大萧条以及美国建国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陈宝森认为,从上述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理论会得到社会多数的认同。从新政的改良主义到里根的保守主义这个大转变不是偶然的。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占了上风,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经济“停滞膨胀”,凯恩斯主义失灵,新自由主义又趁机反扑,获得了压倒优势。这种形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他认为,二战以后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人们自然把这一切和凯恩斯主义联系起来,似乎它真的能给美国带来千年盛世。这期间,资产阶级主流派无疑是支持这种政策的,因为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使美国资本主义再生产能比较顺利地进行,而且最终也保证了资本家最大限度的利润。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动摇了凯恩斯主义雄踞20年的理论宝库,各派经济学家趁机兴起,受到当时的里根总统支持的供应学派提倡自由放任,发挥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里根政府奉行供应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片面性,但是保守主义盛行,又导致美国经济新的不平衡和新的危机。

第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没有国家干预,甚至没有国际干预,就无法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家干预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但可以缓和矛盾,使生产力继续发展。

第三,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说明竞争有利于把金融市场搞活,然而,金融业的过度贪欲和无序竞争,又是导致金融风暴的重要根源,它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灾难。而要使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序,不对金融行为加以规范是不可能的,金融规章由政府制订,规章是否合乎客观规律,能不能做到管而不死,仍然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他意味深长地说:“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后来的历次金融危机反复说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下会恶性发作;它也向世人昭示,市场经济为何必须处理好自由与纪律、放活与监管的关系,稍有偏废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第四,罗斯福及历届民主党总统实行的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和里根及其他共和党总统实行的不同色调的保守主义,都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其差别在于对政府力量的运用不同,以及处理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策略不同。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时期为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它们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深刻的,这是在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政府的作用又会得到强调。但是这绝不是自由放任思想的终结,他们仍然会保留自己的阵地,并且伺机夺回优势地位。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左右摇摆,也是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的必然走向。在美国现在的条件下不可能在市场和政府定位问题上得到各方面一致统一的共识。”

那么,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从中所得到的启示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陈宝森进一步指出,我们既不否定市场的积极面,也不迷信市场万能。既主张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督,又反对政府越位,进行不适当的干预。我们主张两手都要用,两手都要硬,两手要各得其所。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界定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非常重要。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这样。政府还要做好公共管理。

他说,美国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中国的金融改革要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进一步处理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盘考虑,协同推进,体现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1
1934年5月11日,美国发生黑风暴,其源头在美国中西部草原,风暴以每小时96~16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将3.5亿吨肥沃表土刮走,扬起弥天乌云,越过美国2/3的陆地,最后消失在大西洋几百公里宽的海面上。
据说原因是因为人类过度砍伐林木造成的

1934年,美国国会废除干涉古巴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美军撤出海地和尼加拉瓜,美国允许菲律宾独立。当然,罗斯福在推行睦邻政策的同时,对拉丁美洲国家也有过粗暴的干涉。
第2个回答  2010-02-01
1934年,美国国会废除干涉古巴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美军撤出海地和尼加拉瓜,美国允许菲律宾独立。当然,罗斯福在推行睦邻政策的同时,对拉丁美洲国家也有过粗暴的干涉。
第3个回答  2010-02-01
1934年5月11日,美国发生黑风暴,其源头在美国中西部草原,风暴以每小时96~16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将3.5亿吨肥沃表土刮走,扬起弥天乌云,越过美国2/3的陆地,最后消失在大西洋几百公里宽的海面上。据说原因是因为人类过度砍伐林木造成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