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夜》

我要的是原文,谢谢各位,帮帮忙!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 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极为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静夜》选自 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文学、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 乐山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扩展资料:

《静夜》是现代诗人郭沫若于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借此表达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写得清幽、典雅,静谧,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静夜》这首诗写于1921年,“五四”以后是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写下这首抒发无尽情怀的诗。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写景融入了主观意念,景中有情;写景又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

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此处是实写,画面的展开突出了“静”字。月色带给人的是宁静、祥和。然而“静”与“不”是相互依存的。正是这“静”给诗人以遐思的客观环境,反衬出诗人心绪的缭乱。

第二节,集中描绘诗人的情思。起句“天河何处”用设问句式,透露出诗人内心掀起波澜。“天河”暗喻祖国。身处异国,无法回归,纵有千言万语,如何诉说,只有在浓密的海雾中寻觅。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

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所以此处是诗人在这里想到在异国海边,会有“对月流珠”的人的幻影,投射出自己眷恋祖国、怀念故乡的心境。

此诗语言娟秀,清隽、淡雅之中见幽美。整首诗似一幅中国的山水丹青,于朦朦胧胧、似有似无的线条中,寄予了无可状的情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静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26
百度知道 提问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郭沫若《静夜》
我要的是原文,谢谢各位,帮帮忙!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第3个回答  2012-12-25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恐怕会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吧?
第4个回答  2006-10-16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
《时事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