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早期白话诗的特点

如题所述

手法上
主要运用白描和托物寄兴。这样,早期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路上所见》,刘大白的《成虎之死》,朱自清的《小舱里的现代》等,都是对民间疾苦、社会人生的实写,可以看到古乐府的影响;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江南》、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晚景》等都是纯粹的写景诗。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人与时》,胡适《一念》,玄庐《偶像》,刘大白《淘汰来了》等,正是在这些新诗里,虚化意象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并且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志,偏于说理的"意义凸现"的特征,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并不多见的。
诗的形式
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和平实的风格。
散文化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水缓缓地流过,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诗歌。
平实风格:表现为一些早期白话诗人则热衷于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1920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它的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由此而开始了现代新歌"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在从故乡江阴采风的同时,还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编成《瓦釜集》,在随后写作的《扬鞭集》里也有现代山歌的创作。
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等诗也直接借鉴了民间歌谣的体式。这自然也是对传统诗歌的文人化、贵族化倾向的一种反拨,与"五四"文学"平民化"的思潮是相一致的。
思想上
朱自清曾经指出:"民七以来,周氏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至今还为新诗特色之一。"人道主义是个性主义和博爱主义的统一,在新诗中,这两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河》、陈衡哲的《鸟》等诗作,虽然表现方式各异,却都显示了一种追求自由的个性主义精神。以博爱主义为本的诗作更是比比皆是,胡适的《人力车夫》,沈尹默的《人力车夫》、《宰羊》、《鸽子》,刘半农的《车毯》、《相隔一层纸》、《学徒苦》,俞平伯的《无名的哀诗》等,或者对下层劳动者的疾苦表示同情,或者对弱小动物给予怜悯,都是博爱精神的-种体现。初期白话诗人为新诗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首先是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回味和余香。
早期白话诗里,无论是白描,还是比喻、象征,都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从另一面说,则是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早期白话诗大都"具有'历史文件'的性质"其历史价值与局限都在于此。这与早期诗人对诗的内在特征如偏于表情、富于想象等并不十分明了有关。也反应了他们对诗与小说等"再现性"文学的区别重视不够。
其次是诗的语言有散文的倾向。他们只注重新诗语言与旧诗语言的区别,亦即白话与文言的区别,而不注重诗体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语言的区别。他们虽然出于习惯也写了不少押韵的诗,甚至还讲求过双声叠韵,但基本的指导思想则是追求所谓"自然的音节"。过分追求"音节"的"自然",便难免使诗的语言失去应有的韵律美或节奏感。不过,这些都是前进中的缺点,随着新诗的发展将渐渐得到克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