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平台

如题所述

-

-3-

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公民能力提高的重要途经。公众参与公共

政策制定,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或批评别人的观点,通过一

系列讨论和思忖过程,公民逐渐培养出独立决策和辩证看问题

的能力。公民的积极参与,冶炼了公民的政治热情,从而成为

一个自觉参与政治,自觉表达个人意志,自觉维护个人权益的

个体。

(四)公众参与是实现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必须途径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是衡量社会全面进

步的重要尺度

,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因此公平正义的利

益分配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

因此

,

在政策制定上要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充分考虑和

兼顾社会各方的承受能力

,

防止发生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必须通过公众参与

,

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

确保各方利益

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障碍

(一)政府信息透明度低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只有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之后,才能对自

己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强度的大小以及参与后果等等做

出明确的选择。但是,现实中,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比较低,

具体表现在:报喜不报忧,夸大决策的积极影响而不透露负面

影响;向参与的公众提供的数据不科学,材料不规范;不全面

公布公众参与的各方意见等。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信息沟通障

碍往往使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影响参与的实际效果。

-

-4-

(二)公众制度化参与意识薄弱

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理性化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

,

公众担心参与决策过程存在一定风险

,

对制度化参与的效果普

遍持怀疑态度

,

因此

,

中国公民往往不重视决策过程的参与而偏

重执行过程的参与

,

不重视制度化参与而重视非制度化参与。

(三)公众参与成本限制

公众参与的成本可分为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物质成本

是指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而花费的钱财,而非物质成本则是指公

众参与花费的时间、精力等。例如农民去参加一个村里的公共

事务的讨论会,首先就必须骑自行车去,虽然不用花费金钱,

但是要花时间和精力,而且要考虑为此而放弃的干农活的收入。

其次公民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也使得公众参与的成本过高。

现在政策的决定需要许多专业知识,公民要参与,就必须花费

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的政策知识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这就

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公众

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保障,公众参与机制涉及宪政体制、决策

体制等诸多方面和环节。

决策机制方面

,

我国还倾向于精英决策

,

权力精英个人的价值观念、长官意志和行为方式往往直接决定

了决策过程缺乏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利益集团乃至公众的影

响和作用。

我国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主要有

:

一是人民代表大

会;二是听证会;三是信访制度。这些制度化渠道为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执行提供了保证

,

但制度不够完善

,

如人大代表中的代

-

-5-

表性不强;听证会目前也往往成为摆设。总之,公民制度化参

与渠道相对较少且不够畅通

,

无法满足越来越强烈的公众参与

要求。

三、促进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制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传统决策观念

,

营造良好决策环境

公众参与的有效实现

,

参与机制的构建固然重要

,

但首先必

须转变政府的决策观念。决策观念决定了政府公共决策的发展

方向

,

以及政府、

社会、

公民三者在决策中的地位、

作用和关系。

决策部门只有树立群众观念

,

以人为本

,

服务百姓

,

充分认识到

公众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充分尊重公民

的合法权利

,

才能认同并推进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

破除各种不

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

,

树立现代化的

决策观念

,

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提高决策信息透明度,降低参与成本

公众参与政策制度前,首先会考虑,如果参与的收益大于

成本,公民就会乐于参与,因此,减少成本是关键的一步。目

前成本高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不透明,所以首要的是增

加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一,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

政务公开应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第二,保证决策信息公开的

及时性。各级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政务信息,对于公民而言,往

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实现行政程序公开。行政程序

的公开

,

特别是公共政策制程序的公开能使公民了解政策的形

成过程

,

一方面能使公民对政策制定进行全面的监督;另一方

-

-6-



,

当政策制定发生变化时

,

公民能及时地了解政策变化的原



,

理解政策的变动并及时作出反应

,

使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

公民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三)培养公众参与能力

一些公民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愿望,但是由于

其素质不高、能力有限,致使参与效率很低。所以,必须加强

对公民的教育和培训,因为一方面会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水

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公民对政府政策的理解,获得更多公

民支持,便于后期的政策执行。要培养公民的参与能力,首先,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技,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

质,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能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

的政策参与者;其次,应加强对公民相关政治知识和技能的传

授,努力培养公民的民主政治行为能力。

(四)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

提高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

一是多途径的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的方式包括召开座谈会、

论证会、听证会

,

通过电话、信件、电子邮件、互联网络、走访

提出意见、建议

,

直接提交行政决策等。参与方式的设计应以方

便公众为原则

,

根据政策本身的特点和需要确定。

当前应进一步

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听证会制度

,

恰当地确定实施听证的决

策领域

,

正确地选择决策听证的运作方式

,

对参加听证会或进入

听证程序的人员和组织

,

听证的形式、

内容以及程序应作明确的

规定;二是全过程的参与机制。公众参与包括决策参与、执法

参与、争议裁决参与、监督参与等

,

公众参与应包括信息公开、

-

-7-

意见收集、处理和反馈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当前应建立健全

经常性、

规范化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

扩大公众对政务的知情范

围和知情度;三是发挥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

管理监督体系

。社会团体处于普通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具

有与双方方便接触的有利位臵,

通过同双方的经常联系和对话,

有效地缩短了决策者和公民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误解和隔阂,

从而经过自己的转换功能,有效地沟通了政府决策者和公民社

会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政府决策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参与政府决

策的能力。社会团体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充当了“缓冲器”



“过

滤器”和“调节器”的角色,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形成“参

与社会”和“和谐社会”

,使得大众的意愿能够有顺畅的渠道向

政府表达出来,有利于促进大众广泛而理性地参与政治,保证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

[J ],

马赛

,

广西社会科学

,2003(4)

[2]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J],

王建军

.

唐娟

,

四川大学学报

2006(5)

[3]

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J],

王洛忠

,

中国行政管理

,2005(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