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的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宁静致远出处:

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虚极静笃出处: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翻译: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极静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8

意思是保持身心宁静,不受外界的影响。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译文: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6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11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虚极静笃:出自道德经,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第4个回答  2015-08-11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虚极静笃
原句应该是“至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