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特征

谁知道?????????????急用

食肉目CARNIVORA 海象科Odobenidae
海象科只含海象1种,生活在北极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对巨大的长牙,雄雌皆很大,这是它和其他鳍脚类动物不同的地方,这对长牙其实是自上颚长出的犬齿,如象牙般,一生都长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岂石或攻击敌人时,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脚很长,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后脚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陆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肤,没有软骨支撑(与海豹相似)。硕大的身体(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懒觉,看来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却很能敏捷地活动。其分娩是在海中进行的。人类为了取用它们的长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杀下,现存数量已经非常少了。

海象是一种珍稀动物,也是一种经济海兽。由于多个国家的竞相猎捕,海象的数量正从两三世纪前的数百万头锐减至今天的大约7万头以下。海象与陆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点相似之处。海象的躯体巨大而形状丑陋,皮肤粗糙而多皱纹,眼睛细眯,犬齿突出口外。海象是游泳健将,在水中的表现比陆地上灵敏得多。为了适应海洋生活,海象还可以变换体色。因为,海象有强烈的群居习性,如有同类受伤,它们必定要前去帮助,决不会因自身安全而离弃不顾,这使得人类易于捕获;在1972年制定的国际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条例已经把海象列为保护对象,禁止任意捕杀。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它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如离旧金山100千米的海面有个仅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就生活着13万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40厘米- 90厘米的獠牙,每只4公斤以上。雄海象体长可达5米,重4吨。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海象的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它们爱睡懒觉,一生中大多时间是躺在冰上度过的,也能在水里睡觉。平睡时,半个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动小山丘,随波起伏。直睡时,头、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为何能直睡呢?原来它的咽部有个气囊,内充满空气时,使它像气球般悬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当它们在睡觉时,有一只海象在四周巡逻放哨,遇有情况就发出公牛般的叫声,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窜。海象的躯体笨重,可是行动起来非常敏捷,能在波涛汹涌的磷峋岩石间游来游去,还能横渡几百千米的海峡!

海象的皮下约有三寸厚的脂肪层,能耐寒保温。海象在陆地上与海水中皮肤的颜色不一样,因为在陆上血管受热膨胀,呈棕红色。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增强对海水的隔热能力,因而呈白色。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象的习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对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果说它是一种自卫的武器,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海象并无劲敌,白熊对它敬而远之。凶猛的逆戟鲸可能会追击它,然而,海象总是“走为上策”,它决不会以那獠牙与逆戟鲸比高低。那么獠牙莫非为了加重海象头部的负荷,使它便于往深水潜泳?如是,这种假设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难吗?海象有时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与情敌决斗,可是这还不能说明獠牙的主要用途。为了弄清这一个个的谜,国外科学家到海象的故乡--哈德逊湾进行考察。

原来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过之处显出两道约50公分深的垄沟。当犁过2米-3米时,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两只前鳍足紧紧合拢,捧着收获物边游边搓,身后拖着一股黑色“烟雾”。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获物撒开,又转回头根据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诸如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肉食。这是多么聪明绝顶啊!还有海象那稠密而坚硬的胡须,也帮它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如“极夜”季节)准确无误地捕到食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或其他动物为生的。其中一种性情特别凶猛的海象,专吃海豹、海兔的尸体,甚至追逐小船伤人。这种海象獠牙黄色(一般为白色)爱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酿成灾祸。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体重可达40公斤,经过一个月哺乳期后其体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两岁,它的身长可达2.5米,体重达500公斤,从此开始独立生活。公海象对小海象是漠不关心的。在交配季节里,它们只顾争风吃醋,为争夺情侣互相残杀,有的丧命,大多数留下累累伤痕。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一旦与母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净,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母海象虽然并不象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在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防遭到后面窜出的母海象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母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海象还有其他习性,比如在陆地上,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表现出其独特的新陈代谢。还有雄雌海象的体重相差悬殊,一只2.5米长的雌海象,体重约700公斤,等于同样的雄海象体重的一半,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海象习惯于回到“老家”繁殖,每胎产一仔。它们年年如此,从不会迷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9
海象科Odobeidae 海象科现存仅一属一种,即海象Odobenus rosmarus。海象名字中的Odobenus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用牙齿行走”,因为海象有时候会借助牙齿在冰上爬行,这个行为可能被最初的描述者所记录到。rosmarus则是古挪威人对海象的称呼。海象大概是最不会被认错的动物了,它的那两颗巨大的犬齿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雄海象的象牙平均长55厘米,最长的记录可以达到1米。雌海象的象牙要短一些,平均长40厘米,雌海象的象牙也要细一些,弯一些,截面更圆一些。海象另外一个特征是皮肤非常厚,身上的皮肤一般厚达2-4厘米,而颈部和肩部的皮肤更厚达5厘米。海象身上的皮肤还形成很多褶皱,进一步增加了厚度,使皮肤形成了坚固的“铠甲”。这身厚重的皮肤可能是为了抵御其它海象象牙的攻击,也可能是用于防御虎鲸这样的捕食者的攻击。海象是大型的鳍脚类,其体型仅次于象海豹。和其它的“有耳海豹”一样,海象也是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不过其差异要小于海狮。雄海象的身长约为3.2米,体重1.2吨,有些大型个体身长可达4.2米。雌海象身长平均约2.6米,体重平均812公斤。不同亚种的海象体型也有一定差异。海象分布于北极海域,一般分成3个亚种,不过这三个亚种是否都成立值得怀疑。指名亚种O. r. rosmarus又称西海象或者大西洋海象,分布于加拿大东北沿海、格陵兰沿海,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和俄罗斯的新地岛附近一带。太平洋亚种O. r. divergens又称东海象,分布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一带,其体型比指名亚种要大10%,其亚种名divergens的来源是指的其牙齿比指名亚种更弯曲,不过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最初用于定名的标本已经没有了,所以也不清楚当初这个标本的牙齿是不是更加弯曲。太平洋亚种现存的数量要比其它两个亚种多很多。拉普贴夫亚种O. r. laptevi又称中海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拉普贴夫海一带,这个亚种的特征和太平洋亚种非常相似,其地位值得怀疑,这个亚种的数量是三个亚种中最少的。海象主要在海底获取食物,以各种贝类为主,不过有时候也吃各种其它的食物,包括虾、蠕虫、章鱼等等,偶尔还会吃海豹。捕食海豹的海象主要是雄性海象,它们被观察到用象牙杀死海豹。研究记录表明捕食海豹的行为和海象局部数量增加导致食物紧缺有关。是否捕食海豹也随着海象的个体而异,有些海象经常会捕食海豹,这样的海象肝脏中聚集了大量的维生素A,多到可以使人中毒的地步,同时,也经常会带有寄生虫,当地的因纽特人在捕捉海象的时候会避免捕捉这样的海象,据称他们可以从外表上辨认出来海象是不是经常吃海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09
海象科Odobeidae 海象科现存仅一属一种,即海象Odobenus rosmarus。海象名字中的Odobenus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用牙齿行走”,因为海象有时候会借助牙齿在冰上爬行,这个行为可能被最初的描述者所记录到。rosmarus则是古挪威人对海象的称呼。海象大概是最不会被认错的动物了,它的那两颗巨大的犬齿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雄海象的象牙平均长55厘米,最长的记录可以达到1米。雌海象的象牙要短一些,平均长40厘米,雌海象的象牙也要细一些,弯一些,截面更圆一些。海象另外一个特征是皮肤非常厚,身上的皮肤一般厚达2-4厘米,而颈部和肩部的皮肤更厚达5厘米。海象身上的皮肤还形成很多褶皱,进一步增加了厚度,使皮肤形成了坚固的“铠甲”。这身厚重的皮肤可能是为了抵御其它海象象牙的攻击,也可能是用于防御虎鲸这样的捕食者的攻击。海象是大型的鳍脚类,其体型仅次于象海豹。和其它的“有耳海豹”一样,海象也是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不过其差异要小于海狮。雄海象的身长约为3.2米,体重1.2吨,有些大型个体身长可达4.2米。雌海象身长平均约2.6米,体重平均812公斤。不同亚种的海象体型也有一定差异。海象分布于北极海域,一般分成3个亚种,不过这三个亚种是否都成立值得怀疑。指名亚种O. r. rosmarus又称西海象或者大西洋海象,分布于加拿大东北沿海、格陵兰沿海,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和俄罗斯的新地岛附近一带。太平洋亚种O. r. divergens又称东海象,分布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一带,其体型比指名亚种要大10%,其亚种名divergens的来源是指的其牙齿比指名亚种更弯曲,不过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最初用于定名的标本已经没有了,所以也不清楚当初这个标本的牙齿是不是更加弯曲。太平洋亚种现存的数量要比其它两个亚种多很多。拉普贴夫亚种O. r. laptevi又称中海象,分布于俄罗斯的拉普贴夫海一带,这个亚种的特征和太平洋亚种非常相似,其地位值得怀疑,这个亚种的数量是三个亚种中最少的。海象主要在海底获取食物,以各种贝类为主,不过有时候也吃各种其它的食物,包括虾、蠕虫、章鱼等等,偶尔还会吃海豹。捕食海豹的海象主要是雄性海象,它们被观察到用象牙杀死海豹。研究记录表明捕食海豹的行为和海象局部数量增加导致食物紧缺有关。是否捕食海豹也随着海象的个体而异,有些海象经常会捕食海豹,这样的海象肝脏中聚集了大量的维生素A,多到可以使人中毒的地步,同时,也经常会带有寄生虫,当地的因纽特人在捕捉海象的时候会避免捕捉这样的海象,据称他们可以从外表上辨认出来海象是不是经常吃海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