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给我写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要给我写诗 然后写意思 敢写的话 我死也不会给你分! 天书我也不会选 除非简洁大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原文: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是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的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8
  你说的是不是最有名的这一首,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你需要的答案我已经为你做了标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3-01
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第4个回答  2020-05-2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原文: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