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出几个热爱祖国的杰出人物的事迹

如题所述

1、屈原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2、岳飞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3、钱学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4、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

詹天佑带着人民的希望去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让我们敬佩。

一九零九年四月,京张铁路全线贯通了。詹天佑终于凭着自己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不仅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还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地回击。

5、郭永怀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批中国科学家突然“神秘消失”,时隔多年,人们才知道他们是隐姓埋名投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制。郭永怀就是其中一位。

1960年,郭永怀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负责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基地,海拔3000多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50多岁的郭永怀经常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

在此期间,郭永怀同时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由于长期从事绝密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郭永怀年幼的女儿过生日时向他要礼物,他只好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匆匆乘飞机从青海基地赶往北京,飞机不幸坠毁。找到遗体时,在场的人失声痛哭:郭永怀与警卫员小牟紧紧地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俩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郭永怀是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施世纶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清光绪年间,有一位文人叫陈康祺的来到北京。在戏院里,他惊奇地听到在唱“施公”;走在街头,盲眼的民间艺人也在唱着“施不全”,这唱的都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小说《施公案》里的故事。在艺人的口中,施不全被比作宋朝的包拯、明代的海瑞。这“施公”就是施世纶,“施不全”是皇上御赐的名讳。 施公最突出的风格就是事事为民着想,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清官的典范。有一次湖南缺一位按察使,三公九卿们都推荐施世纶。大学士伊桑阿人宫奏请康熙。不料康熙说道:“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 ? 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 施世纶当官多是与钱粮打交道。他曾到江苏督办漕运。当时的漕运可是一个肥缺,连负责押运的低级武官们都能扣克漕米、藏货纳赃。施世纶作为漕运总督,根本没想到去利用职权大捞一把,而是亲临基层,身体力行,踏实干练地解决漕运内部管理混乱的痼疾。当时漕运船只往往不能按期,路上天寒地冻,驾船的兵丁们非常辛苦。当官的又经常克扣漕米、敲诈船丁。世纶就坐在淮河边,等漕米过来时,亲自上船开舱检视米色好坏份量多少。在船上他只和船丁悄悄说话,不许当官的在旁边窥探偷听。他让船快快开走,船丁们便免除了被敲诈之苦。世纶每天还带两三个文书坐上船,沿河驶去。在船上他用一本小册子详细记下晴雨风候以及水流缓急深浅情况,预测某船某日应到某处,十分准确。他的船先行,碰到有水浅滩急,就预先想到某船货重人少,先在这里准备好驳船。如有押运的官员因私滞留而借口遇上逆风什么的,他就拿出小册子给他看。他们把他视为神明,以为他能未卜先知。对于那些敲诈克扣、中饱私囊的官员,“立杖辕门,耳箭示众”。不过三四年,原先一团糟的漕运政务便被肃清,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按期往返,官员安分守己。世纶修整的漕运善政,多年后仍为百姓们焚香祷祝。 他出任湖南布政使,主管湖南财政钱粮。当时湖南的田赋在人头税中还要外加徭役费,运往京师的漕米要加收运京费,百姓苦不堪言。他到任后,将徭役费全部革除,又减去四分之一的运京费。湖南百姓万民欢腾,为他刻碑立传,四处传颂。 康熙五十九年,西北边境局势紧张,从河南到陕西,大军粮草调动运输频繁。他奉命去陕西协助总督鄂海督办军饷。他又发扬身体力行、踏实干练的工作作风,亲自坐船溯黄河西上,把运粮路线水流滩石勘测得一清二楚,并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当时正逢陕西大旱,饥灾严重。他又奉命负责赈灾。他派出属员分十二路去调查灾民,按人口分给粮食,不论远近全部分到。旱灾时陕西的粮食储备空虚,他要上疏弹劾总督鄂海。鄂海知道他儿子在会宁当知府,便故意提到此事,想威胁他。他说:“我从当官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对儿子我还怕什么 ? ”坚持上疏。鄂海最终以失职被罢官。 不畏豪强,果敢决断,严厉约束部属,处处施惠于民,这是施世纶为官时的一贯作风。早年任江苏泰州知州时,淮安发大水,皇上派了两位大臣到泰州监督河堤工程:、两位大臣带来数 { 人的随员。这些人经常骚扰村庄百姓,他就逮住他们加以严惩。当时湖北发生夏逢龙兵变,救援平乱的官兵路过泰州,沿途骚扰抢掠百姓。他将粮草供应准备充足.放在路旁,而命令手下每人手握一根大棒列队站在路边,他也亲自到场,士兵中有犯禁扰民的,立即逮捕法办。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中国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这样做,很不给带兵的将军面子,将军很可能恼羞成怒。但他正气凛然、五所畏惧。从此两排大棒之下,过境官兵再也不敢肆意妄为。后来他到江宁任知府,所到之处总是想着百姓。父亲施琅病故,他要“丁忧” ( 按例辞官回家守丧 ) 。当地百姓有卜万人前来恳求他留下来。恳求不成,于是当地百姓就一人出一文钱,在府衙前造了两座亭子,名为“一文亭”。 世纶最早任江都县令时,有什么亲戚朋友来找他托路子走后门,他一概严辞拒绝。当时江都流传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施老。”所以常有人把他比作正直刚毅的包拯。但是又有人比较他和包公,说包公一味耿直刚毅,而他则能行权应变。就是说,他处事办案常能灵活运用,以智取胜。在江都时,一次有一人犯了重罪,他送钱向一吏求救。吏说:“你临刑时只管大声哀求,我白有办法。”到了刑场,犯人果然大声哀呼。吏却在旁边说:“你快快认罪吧 ! ”转身走了。施公在旁边察言观色,马上就省悟:这人被奸吏卖了。他就重重处罚厂这奸吏。他在当顺天府尹也就是首都市长时,大力整治京师面貌。步兵统领托合齐当时正受到康熙帝的宠幸,每次出门都由骑卫前呼后拥。一次在路上施世纶与他相遇,世纶拱手站在路边。托合齐大惊,忙下车询问,世纶大声说: “国家制度是王爷出行才有随马侍从。我以为是王爷来了,所以才在路边拱手等候,没想到是你 ! ”还说要上疏参他一本。托合齐吓得连连谢罪才算了事。他“不侮鳏寡,不臣强御”,以智取胜,富有戏剧色彩,也许正是因此,所以他走进厂民间的传奇小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16
问题太麻烦了,我怎么不做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