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是怎样评价李白的?

如题所述

评价: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酒放豪肠”简单的四个字,却表达了李白喝酒时那种潇洒的千杯不醉的模样。“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月光”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仙气”,“剑气”则表现了的李白“侠情”。

一个“酿”字,一个“啸”字,与数字的巧妙结合,增加了诗句在对李白描述上的表现力。“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一句,气势,蔚为大观,带着读者重新回到了李白笔下的那个盛唐。

出自:余光中[当代]《寻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李白可贵的“天地心”

李白生性旷达,豪放不羁,把人格尊严和人生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即便因此而落魄潦倒,也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

推己及物,李白主张天地万物,都各自有其天赋本性,都有理由有权利按其本性自由生存。“所贵旷士怀,朗然合太清。”自觉顺应自然,虔诚尊重自然,主动亲和自然,自是旷达之士应有的博大阔远、光明圣洁的情怀。

野雉本性刚烈耿介,追求在大自然中任性自在的生存,“扇锦翼,雄风生”,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和雄健。“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宁肯守志不挠、体面尊严地暴死于野草丛中,也不愿琼浆玉食、美誉盈耳地延命于黄金笼内。

世人却为了一己审美之快,置野雉的本性和自由不管不顾,肆意捕捉笼养,给野雉的生存造成极大伤害,既无知,更自私和残忍。

李白在其乐府诗《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中,热情讴歌了野雉不自由、毋宁死的高贵品德,大声呼吁:“天地至广大,何惜遂物情!”天地无边无际,给万物的生存发展赋予了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人类有什么理由不给其他物类留一隙之地,让其由着自己的性情,尽享生命的快乐呢!

《庄子·至乐》讲过一个故事:有只海鸟顺风歇到鲁国都城郊外,被鲁君尊为神鸟,隆重地迎进宗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像敬奉祖先一样,给海鸟听最高雅的音乐,吃最丰盛的大餐。结果弄得海鸟“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鲁君真心实意敬鸟爱鸟,却只几天就把鸟活活折腾死了,原因无他,“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是按照鲁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去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去养鸟。

庄子借此指出:正如“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一样,不同物种生性不同,生存方式自然也不同,虽是特爱某物,也不能把自己所好强加其上,而应尊重其生理习性和生存方式,通情达理,顺遂自然,不主观强求,方能于人于物于己,永葆幸福。

李白在《赠任城卢主簿》中引用了这个故事,并进而对其所揭示的生态伦理加以引申发挥,使之具有了更深远阔大的启示意义。李白写道:“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临觞不能饮,矫翼思凌空。钟鼓不为乐,烟霜谁与同?归飞未忍去,流泪谢鸳鸿。”

在庄子那里,海鸟只是被动地接受鲁君违背其生理特性的供养,终于被折腾而死。在李白笔下,海鸟对强加于它的各种“非鸟”待遇,则是主动抗争,不饮美酒,不乐钟鼓,鼓动着翅膀,要再腾云霄,要回到自己的族类中去,冲烟霞,凌霜雪,与伙伴们一起,同奋斗,同欢乐。

李白主要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白可贵的“天地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9

学生时代,余光中就尤其喜欢李白、苏东坡等四川诗词大家,他也曾写过很多诗来描述对李白的崇敬,而昨日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一首《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则让人不免惊讶,他这次玩了一次关公战秦琼,以诗来写一段他和李白在高速公路上的经历。

余光中在诗中以第一人称创作,李白刚从王伦那里喝了不少进口威士忌,余光中则坐在副驾位置劝说他要少喝酒,李白酒后开车速度很快,余光中在诗中写道:限速啊\我的谪仙\是九十公里\你怎么开到一百四了?

随后诗中情节又生变故,李白超速被交警发现并鸣笛要求停下接受检查,余光中又幽默地写道:跟我换一个位子\快\千万不能让交警抓到你醉眼驾驶。他还在诗中调侃李白,说他得罪了高力士等人,贺知章又不在,看谁来保你。李白最后被交警罚款,而钱则是由余光中帮忙垫付。

在谈到这首颇有“穿越”风格的诗歌时,余光中说,这其实是多年前他创作的一首诗了,现在醉酒驾车是要被拘留的,“李白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诗人,但也许太有名,他给我们感觉是距离很远的。我想借着这种调侃,写写李白和酒的故事,就像是和他开了个玩笑一样,这样大家再看李白,就会觉得亲切一点。”余光中当然反对酒后开车,他坦言,“我不是饮者,我是学者。”

扩展资料:

余光中成就荣誉

1962年,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1982年,《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年,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年,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年,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年,获选台湾笔会会长。

1991年,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

1994年,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6年,《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年,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1999年,《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

2000年,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年,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余光中写流行“穿越诗” 诗仙李白成酒驾惯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光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附: 寻李白 作者: 余光中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7-19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_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