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寒假作业

调查对象 绍兴的人一历史文化遗址活名俗文化 了解起历史与现状
求一篇一千字的调查报告

写的好才给分

第1个回答  2014-01-23
春秋时越王勾践说过:“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船在绍兴的起源应在春秋之前,晚更新世最后一次海侵,使繁衍在宁绍平原上的于越民族,被迫改变自己的劳动生活习俗,弃平原农耕习惯操山海渔狩生活,学会适应有水的环境,蛇图腾文化就是越民族“人水合一”的重要见证。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挖掘中发现了刻有花纹的木浆,足以说明,在绍兴舟船作为交通工具出现的历史。然而,至今为止的史料记载中,乌篷船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隐居故里绍兴时,对当地人们的乡间闲逸生活有过诗句描述:“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这是对乌篷船最早的文字描述,由此可见,乌篷船在南宋已成为绍兴人生产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乌篷船的出现与鉴湖的消失在时间上可谓不谋而合,这与鉴湖消失后,绍兴城乡稠密的河湖网阻隔陆路交通的开发分不开。在绍兴,乌篷船作为一种货客二用的交通工具,其周转的方便性更优于陆上交通,且大量出现在文化、旅游、风俗等活动之中,鲁迅所著诸文中描写的绍兴人坐在乌篷船里看社戏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乌篷船一方面反映了绍兴有水的环境,同时,也是绍兴人在生产生

活中长期与水打交道的结晶,乌篷船的形式、材料、造型、颜色、装饰、动力设置都体现了绍兴多水的地理环境和绍兴人特殊的生产生活习俗。古时候穿梭在绍兴城乡之间水面上的船有二种,一种是白篷船,作航船用,属现在的货船;另一种是乌篷的,属坐人载客用的客船。乌篷船根据大小又可以分四明瓦、三明瓦、脚划(读uoa音)船等几种。乌篷船的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竹片与竹片之间夹一些竹箬,雨天阻挡雨水的下渗,竹片涂上一层黑油,有利于雨水下滑;两扇固定的圆篷称“定篷”,而在定篷之间有一扇可以滑动的透光圆篷,上面镶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可以透光的薄蛎壳,雨天时盖上明瓦挡雨遮风,晴天时移开明瓦通风透阳。因此,当地人把这个圆篷叫做“明瓦”。三明瓦就是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的一种。在绍兴,比四明瓦更大的还有一种大乌篷船,船体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雕刻、彩绘着似虎头形象的动物,当地人叫它“益鸟”,其形象十分古怪,似在微笑,且又让人恐惧。这与古越民族长期生活的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当海侵达到高峰时,古越北部的大部分土地成为一片汪洋,越民在海中捕捞,经常会遇到大风浪而出现船翻人亡的事故。降伏兴风作浪的海龙,保证渔船、航船在海面上风平浪静一直成为越民族的神圣向往。而益鸟 深 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把它绘于船头,使龙无法在水面上作祟,以保证行船太平,后人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不少官宦富豪常常坐着大乌篷船(现已逐惭被豪华机动游艇所代替)游览、扫墓、迎亲、看戏;一些文人墨客也在乌篷船上饮酒作诗,留下了许多墨宝。鲁迅先生笔下的“文人酒船”,俗称“梭飞”的就是三明瓦。坐乌篷船旅游已经是现在绍兴旅游的一大特色。目前,穿梭在绍兴城乡各大景点之间的乌篷船大多是脚划船,船小可一人经营,灵活方便,有利于接客载人;乘脚划船游绍兴,是目前绍兴最时尚的一种旅游方式,船在运河上行驶犹如一叶扁舟,船底常常垫一些草席,游客上船后席地而坐,头顶离顶篷仅有二、三十厘米,船尾坐一艄公,手脚并用,娴熟自得。乌篷船前进的动力来自艄公的双脚,艄公的脚用力蹬桨,船就稳稳地前进了,“脚划”的意思正妙在此,夹在艄公腋下划水的木桨是船舵,

用它可以控制船的方向。天气比较暖和的日子里,游客们可以把双手伸出船外,搁在左右的船舷上,有时还可以轻轻拍打水面,如鸭子嬉水状。坐满游客的乌篷船,船身“吃水”较深,游客的视线往往与船外的水面相差不多,乘这种船旅行,仿佛坐在平静的水面上,当船在城里行进时,眼前的高楼大厦与古朴的“八字”桥从身边和头顶“走”过,犹如在播放江南水乡风光的慢镜头。每当游船“漫步”在乡间水道时,两岸田埂与眼鼻接近,能不时闻到泥土和田间作物发出的芳香,使人心旷神怡。绍兴乌篷船已名扬海内外,绍兴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旅游大市的口号更为乌篷船体现其旅游价值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在绍兴,乌篷船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更是一项无价的旅游产业,绍兴人充分利用天然的水环境,挖掘隐藏在乌篷船内部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绍兴独有的山水风光、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地方特产。一场乌篷船的船娘招聘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诸多学子,乌篷船是绍兴人的旅游产业,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第2个回答  2014-01-23
答案被采纳马一浮 (1883-1967) 、周作人、钱三强、 竺可桢 、周建人、许寿裳 、马寅初 、邵力子
、陶成章 、秋瑾 、徐锡麟 、蔡元培、 任伯年 、徐树兰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第3个回答  2014-01-23
天下绍兴自古出文人志士:鲁迅(1881-193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