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申论成绩,是不是多做题就可以呀?

如题所述

您好,为您提供专业服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创解析,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做题不能做死题,而是要把题做活,把思维提升!
具体我帮你提些建议,希望有用!

(一)牢记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端正报考动机,提高品德修养,摒弃侥幸投机心理,苦练基本功。
(二)明确备考方向,践行四个结合
一掌握知识与提升能力相结合;二学习党政理论与参入社会实践相结合;三课堂教学与课外调研相结合;四模拟考试与批改点评相结合。切实打牢基础,增强素质,提升能力。
(三)学习行政原理,熟悉我国现行党委、人大、政府、军队、政协、司法等国家机器的组织架构、职责权限以及权力运行情况
例如:200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三、申论要求:1.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的统一管理,不能实行“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其中D,纪委要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管,没有在政府里面工作的报考者可能就不太清楚,纪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工作机构,纪委没有这方面的职能,它只能对党的机构和党员进行监管,对财政进行监管是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能,这就要求报考者熟悉党和政府的组织架构及其权力运行情况。
从上题可以看出,满篇都是机关日常工作的词汇,报考者如果不熟悉这些词汇,不熟悉党和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权力运行情况的话,答题将会非常吃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贯彻执行、文字综合要求报考者必须熟悉党和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权力运行情况。
(四)勤读党报党刊、公文、范文,熟悉机关工作模式,掌握行政工作思路
问题提出来以后,怎样来解决问题?对于大多数报考者来说,没有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经历,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手段,可能不太清楚。这也是历次申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报考者有必要在备考阶段,掌握从事党政机关工作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党政理论、方针政策和国情社情基本知识,熟悉机关工作模式,掌握行政工作思路。了解政府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手段。
作为报考者有必要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行政工作难点,掌握社情民意,探究行政工作思路。多看: 领导人讲话稿、《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瞭望》、《新湘评论》、《湖南日报》、政府网站、机关公文等。(注:领导人讲话稿是学习的重点。)
1.勤读须注意关注“中观”问题
申论考试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既不是宏观的问题,也不会是微观的问题,当然也不会是难以定论或者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或敏感问题。
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间题:那些涉及千家万户的焦点或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像环境污染、网络、生产安全、交通等这样的问题都是这种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
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申论考试要考查报考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测查报考者是否具有一般公务员所必备的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太大的问题,不是单个报考者在考场上所能解决的,而且也不是申论考试所给定的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给定这样的资料,报考者只能进行空泛的回答,无法测试出报考者的能力,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申论考试的意义。太微观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无论报考者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否解决问题,对于测查报考者是否具有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都不具有典型意义。
2.勤读须注意,申论与《人民日报》社论的区别:社论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公开发表的,有宣传鼓动或警醒作用。是可以高谈阔论,摆点儿谱的。申论是本官言事,希望领导听取、采纳意见,照此来形成决议、文件,最后实施。
3.勤读须注意,申论与《南方周末》报道的区别:记者写报道是站在民间的、老百姓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的建议措施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并非执行的依据。因此,记者说错了话只代表个人意见,不带代表官方意见。申论是公务员站在执政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错了话就会出问题。比如执政者说:“落实普九政策,农村校舍要全部达标”,就会转化为各级政府、各地人民群众出钱出力建成一栋栋楼房、操场,甚至引发部分学校违规向学生家长勒索“建校费”、“择校费”。比如某局长说:“局长的手机,老百姓是不能随便打的”,随后丢了乌纱帽。再比如某政协委员建议:经济不景气期间给全国人民每人发1000元人民币,如果执政者采纳这一建议,并转化为政策来实施,政府就会发钱。如果没有转化为政策,这只是个人呼吁而已。
4.勤读须注意,申论与机关文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都说现象、说问题、说措施、说意义。但文件主要是讲措施,让下面好执行。文件不需要论证,凭借威权来推动行政。申论需要论证,说服上级采纳。申论是短短的,相当于文件的小儿科缩小版。申论与有些领导同志写的调研文章相似。只是调研文章较长,调研重点写现状、存在的问题,往往略写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但申论短小,往往重点写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所以,尽管它与这三者都不同,但却可以从三者汲取营养。从党报社论中,学习政策理论;从新闻报道中,学习社会反响和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从机关文件中,学习依据、措施、施政思路。
申论给定材料的字数可能将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000-8000字。因此,报考者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阅读速度的训练。阅读的过程要快速精准,善于从文章、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五)勤思社会热点难点,提高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
申论给定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些社会问题对政治、经济、法律、公共管理、公务员制度、道德、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知识均有所涉及。
正确看待、分析这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是报考者正确答题的基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动脑思考,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评析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全面客观看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模拟机关公务员工作思路、观点、立场、态度、风格,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为指针,带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勤于思考热点、难点,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政见、拿出措施。
比如:我国假冒伪劣现象泛滥,就要全面地而非片面地看待这一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①辨别假冒伪劣违背什么或符合什么?②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④如何趋利避弊?⑤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⑥要达到什么目的?⑦实现什么积极的意义?
一般来说要遵循四个为什么的思维模式来认知社会现象。即:
1.这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是什么?(概括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分析深层次的原因)
3.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作为政府应该做什么?(提出对策措施)
4.要说服他人接受我的政见,说服上级采纳我的方案,我要说什么?(作文——提出政见,综合论证,说服上级采纳你的方案,说服他人接受你的政见。)
以上四个为什么的思维模式,与申论的试题结构基本一致。
(六)勤练写作,培养语感,锤炼文风
申论写作带有公文风格,例如“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带有浓厚的公文气息。 语言表达一定要规范,避免口语、俚语、地方特定方言和洋汉夹杂。比如“我爽”、“哇塞” 、“我晕”“网络火星文”,这种语言是不能用到申论考试的写作当中去的。申论答题要求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做到规范、简洁、准确、流畅、平实。在备考阶段,熟读、甚至背诵公文或范文,从中积累词汇、政治术语,领悟遣词造句和逻辑思维,从而形成公文语感和行文风格。
(七)模考批改点评,提高答题能力
参加申论在线测评,在老师的批改点评中迅速提升答题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7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一、考场提分之顺序篇

很多考生总是在纠结上了考场先做哪一部分。其实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上考场之前可以利用提前发卷的时间看看常识判断,将其答案在脑海中确定好,等开始答题时直接写答案。当写完常识答案之后,我们可以优先做自己擅长的题型,以提高自身自己的状态与信心。当完成擅长题型之后,整体状态达到巅峰,可以优先做资料分析以及数量关系。最后做其他不是很擅长的题型。

二、 考场提分之时间篇

在完成考试之后,总有部分考生还有一部分题目是题目看都没看就随便蒙上去的。导致很多简单题目丢分,很是可惜。造成原因在于很多考生总是把握不好时间,在部分难题、偏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导致难题浪费时间,最终还是错了,简单题目没时间做,也错了。因此我们在平时练习模拟考时一定要注意每一个专项所花费的时间,做到每一题我们都能过一遍,保证会做的题目全对。例如:根据平时做题情况,确定数量关系时间总共花费20分钟,那么我们在考场上就必须保证在数量关系上用20分钟。当碰到某一题花费时间超过一分半钟,立马放弃,千万不要纠结可惜与否。当20分钟结束之后,确保每一题都看过,简单的都做完。这样才能保证简单的不错,难题有选择的蒙。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