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诗、背景、主题

如题所述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诗歌赏析
《把牢底坐穿》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国民党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写下的。半个多世纪来,它已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革命烈士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诗歌中渗透着专一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着读者,感动着一代代人。他们透过钢筋水泥的窗户望向窗外,然而他们精神上却很满足,因为他们不放弃希望,坚决与世界与反动势力抗争。
诗歌背景简介
《把牢底坐穿》,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渣滓洞监狱写就。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何敬平和刘德惠被特务逮捕,囚禁于渣滓洞监狱。 1949年旧历正月初一,他和刘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狱中成立“铁窗诗社”,用战斗的诗篇和敌人作斗争。同年秋天,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进逼西南,为了鼓舞难友们的斗志,他饱含革命激情写出《把牢底坐穿》。诗篇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充满崇高理想和坚强革命意志,由难友周宗谐谱曲后在狱中传唱,有力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不屈地进行日益残酷的狱中斗争。
作者简介
何敬平,1918年生于四川省巴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38年春,奔赴延安,中途因被误解而滞留西安。后考入国民党部队,在政治处搞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何敬平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愤然离开国民党军队返回重庆,并经人介绍,到重庆电力公司工作。 1945年2月,在中共南方局王若飞的直接领导下,重庆电力公司发动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全市性的争人权、争民主的群众性革命斗争。何敬平与工友们一起,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上半年,中共重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成立,何敬平任组织委员。 在1945年2月“胡世合惨案”和反特抗暴运动中,他和刘德惠共同起草《向各产业工友各界同胞们的控诉》的控诉书,向全市人民揭露特务的暴行;他利用“怒吼剧社”与群众广泛接触的机会,大力宣传事件真相,声讨特务罪行,推动了反特抗暴运动的发展,并在剧社中起到带头和骨干作用。  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代表团代表王若飞在“沧白堂”召开的民众大会上发表演讲,何敬平不顾危险,跳上讲台,用身体挡住了国民党特务掷向王若飞的石块、杂物,保护了王若飞的安全。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他和刘德惠被特务逮捕,囚禁于渣滓洞监狱。1949年旧历正月初一,他和刘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狱中成立“铁窗诗社”,用战斗的诗篇和敌人作斗争。 同年秋天,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进逼西南,为了鼓舞难友们的斗志,他饱含革命激情写出《把牢底坐穿》。诗篇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充满崇高理想和坚强革命意志,由难友周宗谐谱曲后在狱中传唱,有力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不屈地进行日益残酷的狱中斗争。 1949年11月27日,这位年仅31岁的革命诗人和其他同志,一道集体殉难于狱中。红岩英烈陈列馆评论,为了革命,他从没停止过战斗。追答

这个行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7
主题: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
第2个回答  2015-04-07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