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几点几分几秒交节是怎么算出来的?

就是几点几分几秒交到下一节气。
是哪里发布的?
哪里可以查到?给官方的网址最好。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1.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记忆方法:24节气歌4句话,每句代表一个季节(分别为春夏秋冬),各位考生在记忆时就可以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去记忆:

立春——春之始,我们常说“春雨绵绵”,所以立春之后就是雨水;春天天气回暖,渐有春雷,惊醒蛰伏在土里冬眠的虫子,此为惊蛰;春季昼夜平分那天为春分;春天的清洁明净又为清明;又至春雨润五谷,才有谷雨,至此春季节气结束。

立夏——夏之始,作物颗粒饱满才有小满;作物既饱满就要收割,才有收割之后的芒种;至——极也,是以昼最长那天为夏至;夏至之后有小大暑,至此夏季节气结束。

立秋——秋之始,秋既到暑要散,才有处暑;暑气散而寒气来,露凝而白,才有白露;寒气又重是为寒露;天气又冷,露结为霜,此为霜降,至此秋季节气结束。

立冬——冬之始,冬雪由小至大,为小雪大雪;日最短那天为冬至;冬季冷,又分小寒大寒,至此冬季节气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3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现代人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具体时间。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划分24个太阳项。从春分开始(黄十字零,在太阳垂直于赤道的时刻),每15度的进展是一个节气;一周的运行返回春分,这是一个回归年和360度。二十四个太阳项对应于太阳在黄道上的15度运动所对应的某个位置。

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年视运动,所以公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今年上半年的节气是6天,21天内是气体,下半年是8天的日照,23天是气体,1到2天前后是两天。

扩展资料:

根据地球在黄道轨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产生24个太阳项。从春分开始(黄十字零,在太阳垂直于赤道的时刻),每15度的进展是一个节气,一周回到春分,即360度,因此它被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1、节气之歌:春雨唤醒春夏明日,夏日壮年与夏热相连,秋露寒秋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记忆法:24、4句的节日歌曲。每句话代表一个季节(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立春,我们常说“春雨绵绵”,所以这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春天,天气变暖和,有春雷。它唤醒了在土壤中冬眠的昆虫。这是一个惊蛰;在春天,春分是春分日,春天是干净明亮的为清明,然后春雨穿过五谷,才有谷雨。

立夏就是夏天的开始。庄稼粮食饱满称为小满,当庄稼丰收时,即有收割后的芒种。之后,最长的一天是夏至。夏至后,夏季有大小暑。

立秋、立秋、立秋,只有当夏天散去的时候,才有处暑;夏天的热气散去了,寒冷来了,露水凝结成白色,只有白露;寒冷的是寒露;天气寒冷,露水结霜,这是霜降,秋季的节气结束了。

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冬天的雪从小到大。这是小雪和大雪。最短的一天是冬至。又分大寒小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复至冬至所在月份冬月。
第3个回答  2021-12-15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节气的划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去平均分为二十四段所得出,而某个具体节气的时间其实为时间点。其实就比如成你们去旅行,你们坐车所途经的站点,每个站点就相当于一个节气。正确理解请参考有关天文学的资料。要了解节气的概念就看你从哪些角度去了解了,‘以小满节气为例’
1、从常识的角度了解,你可以看看节气表节气歌等的相关介绍,比如“夏满芒夏暑相连,小满通常是5月20日、21日或者22日 交节”。
2、要查询节气的具体日期,就得借助日历了,比如“从日历可以查到,2020年小满是2020年5月20日。”
3、至于具体几时几分几秒交节,这个要结合天文台数据去计算的,一般人没法计算,只有国家级的天文台才会有这个权威去算。这不是简单一个公式能算准的,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时时刻刻都在观测天体的运行轨迹和监测实时天文数据动态。这些因素都得结合起来去考虑。现在的节气计算是非常准确了,据说是两百年内误差只有一分钟。
比如“根据中国天文年历的数据或者日梭万年历的数据,可以知道2020年小满的具体日期时刻为2020年5月20日21时49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25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参考资料:http://114.xixik.com/24jieqi/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