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一般考察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一:重点字词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
  【例题】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缊袍敞衣( )
  【技巧点拨】文言文字词的考查,一般都遵循“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知识在课本”的原则,因此要注意平时积累.一是要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譬如“今亡亦死”中的“亡”,就是一个常见实词.二是积累通假字,譬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通“悦”.三是积累词类活用,譬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的“船”就是名词用作状语,当“用船”讲.四是积累古今异义,譬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此句中就当“祭祀用的牛羊”讲,与今天“为正义而死”的意思根本不同.五是积累一词多义,譬如“之”,在古汉语中就有“的”、“到”、“位”等多种意思.
  有了广泛的积累,大多数文言字词都能给出意思.对于少数未学到过的文言字词,同学们可先整体理解该字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回过头来猜测相关字词的意思,选择一个最贴切的意思将其写出来.
  【参考答案】(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旧
  考点二:文言句式
  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
  【例题】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技巧点拨】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判断句,即对某一事物作出判断.二是被动句,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三是疑问句,表达某种疑问.四是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四种情况.五是省略句,即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出现了省略.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对给出的文言句子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再依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解题.
  【参考答案】(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考点三:句子翻译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例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掌握五种文言特殊句式,同时要了解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等文言文修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常识,最后,还要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基本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一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①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景公使使者至”,就可译为“景公派使者到了”.(《晏子辞千金》)
  ②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翻译时应将“再”、“三”后面的“鼓”补出来.(《曹刿论战》)
  ③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在翻译时应将无意思的“之”删掉.(《愚公移山》)
  ④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文中的代词换成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翻译时应把“吾”换成“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调换成“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形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b项最恰当.(《狼》)
  ⑦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岳阳楼记》)
  ⑧意.即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在此基础上,再对不懂的词语进行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这样,一个文言句子就能够很轻松地翻译出来.
  【参考答案】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中心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例题】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意,然后和现代文阅读一样,抓住文题、首尾段及主要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整理.
  【参考答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例题】根据甲(晏子至……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乙(景公游于寿宫……鳏寡有室)两文(均选自《晏子春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技巧点拨】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现代文阅读一样,同样是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时候还要注意对比、烘托等手法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参考答案】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的人,是一个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考点六:感悟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章观点哲理
  这类题目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出现在选择题中.
  【例题】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陋室铭》)、乙(《爱莲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读懂原文,然后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进行品析.因为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观点的表达,都要以抒情、议论等句子作为载体,抓住这些句子,就基本找到了答案.
  【参考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考点七:断句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可以是操作题,也可以是选择题等.
  【例题】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技巧点拨】中考文言文的断句,肯定不会考给整篇文言文断句,通常只是要求对一个文言文片段进行断句,因此难度不算大,但要断准确,也实非易事.那么,如何去完成这样的题目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理解大意分层次.方法是联系上下文,通读全段,弄懂这个片段的大体意思,然后看能不能分出一个大概的层次来.
  二是抓住名词理句子.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一般都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看看它们的前后可不可以断句.
  三是寻找虚词分句子.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一般用于句首;“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一般用于复句中间;“也、矣、焉、耳、耶、与(欤)、邪”等经常用于句尾;“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疑问词一般代表此处是一个疑问句;“曰、云、言”表示人物在说话,我们完全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四是分析语法辨句子.“……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是典型的固定结构.
  五是巧用修辞断句子.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断句时可以利用.
  【参考答案】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考点八:鉴赏拓展
  这类题目,围绕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艺术手法等一个或多方面设题,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运用文中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
  【例题】[甲]文段(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乙]文段(选自《明史》)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要在准确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题要求,沿着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进行品析,作答时一定要紧密联系文章的主题、抒发的情感、阐明的道理、艺术手法等,内外结合,合理生发,表达清楚.
  【参考答案】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一:重点字词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
考点二:文言句式
  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
考点三:句子翻译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中心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考点六:感悟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章观点哲理
  这类题目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出现在选择题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