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的全文翻译和重点字词注释

尽量贴近标准课本,准确的另加分,有多少加多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上,

必先苦其心志,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饿其体肤,

使他的身体忍饥饿,

空乏其身,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所以动心忍性,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曾益其所不能。

增长他的才能。

人恒过,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

然后能改;

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困于心,

心气郁结,

衡于虑,

殚思极虑,

而后作;

然后才能奋发而起;

征于色,

显露在脸色上,

发于声,

表达在声音中,

而后喻。

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国恒亡。

往往容易亡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上,

必先苦其心志,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饿其体肤,

使他的身体忍饥饿,

空乏其身,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所以动心忍性,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曾益其所不能。

增长他的才能。

人恒过,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

然后能改;

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困于心,

心气郁结,

衡于虑,

殚思极虑,

而后作;

然后才能奋发而起;

征于色,

显露在脸色上,

发于声,

表达在声音中,

而后喻。

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国恒亡。

往往容易亡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第3个回答  2010-02-0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