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为话题写作文6篇

600字左右/篇
7年级

期盼过年
其实我和孩子们一样盼望着过年,只是不再像他们那样掰着指头细数还差几天才是正月初一了。过年可以有一个长长的假日,有足够的时间呆在妈妈身边,每顿饭都可以吃上妈妈蒸的我在外边从来不吃的芥菜肉,不害怕身上的肉在那几天里夜以继日的长啊长。每当我们对着那盘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芥菜肉频频举箸时,我都能从筷子划出的弧线里看到妈妈那张岁月纵横的脸上淌着的幸福和满足。

妈妈很慌年。每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她就在寒风刺骨的小院里忙的脚不沾地,忙着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刷一遍。见到我们她就笑嘻嘻的摘掉绒线帽让我们看她头上的汗。腊月二十五她就开始张罗着蒸馒头蒸枣山豆包。我们心疼地抱怨她是自找苦吃说到街上预定些馒头不就行了,她说买的馒头那是个什么味道?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们姊妹几个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那天家里要煮肉炸丸子炸麻叶。尽管从农村出来了好久,但妈妈仍然保留着在老家时的习惯,喜欢用地锅煮肉炸年货。为此她总是从夏天就开始收集棍棒树枝等到过年时烧火用。也只有她能掌握住那口大地锅烹炸各种年货时的火候。

年三十的时候也要抽个空去看看,劳累了几天的妈妈看着一应俱全的年货,一个劲的催促吃呀吃呀。吃饱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去守岁了,每年这一天的告别母女的心里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按照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守岁的,到来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来。而这一别母女都感觉隔山隔水似的遥远和漫长,其实也不过时两天的时间。走在家门口那条走了无数次的小路上,我的背影印着温暖印着牵挂。我走的很慢很慢但绝不回头,我把这温暖和牵挂拉的很长很长。

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飘着诱人香味,路边人家刚刚贴上的春联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公交车的车厢里空荡荡的,车子在行人寥寥的街上开的很快很快,司机也急着回家过年呢,家里他的妈妈也正在窗口引颈张望等着他回家守岁。下车时我大声对司机说:“新年好!”

新年在我们的盼望中真的来啦

盼望过年
过年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遭遇,可能还是一种境界

留在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经历是小学时代在河南农村姥姥家过年的日子。那时候,每次过年都是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早早地,刚进入冬天,还没放寒假,我就已经在盼望着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意味着大人小孩都放假没事儿了,不上班不上学不下地不干活儿,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尽情地休息尽情地玩儿乐了。当然,我现在已经知道,那只是小孩对生活的误解,可是我至今还非常喜欢这样的误解。

过年的第一个乐趣是人多热闹。我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三,刚吃过早饭不大功夫就有亲友来串门,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客人还络绎不绝。二姨三姨姑姥爷舅姥爷姨姥爷表舅表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好像全天下的亲戚都在这一天聚集到一起了,中午吃饭时,至少摆了10张桌子,姥姥家五个窑洞那么老大的院子都呆满了人,真有点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样子。令我自豪的是,我在院子里和所有的小孩比赛踢毽子,居然打败天下无敌手。

过年的第二件乐趣不用说就是吃。姥姥把收藏多日的红枣、花生、红薯干和柿饼都翻腾出来,姥爷则把放在院子角落里已经盖上一层厚厚白雪的大竹筐掀开盖儿,露出里面冻得鲜红的软得要化了的烘柿。更不用说中午那顿饭了,那是把一辈子的吃食都放在了一起,有白面烙馍、白面蒸馍、炸油角、素丸子、牛肉丸子、鸡肉丸子、扣肉、小酥肉,还有冰糖莲子百合汤等等。那个时候大人小孩都顾不上客气,一盘菜上桌三口两口就被抢光了。因为大家的的肚子都太空了,在平常的日子里连玉米面饼子都吃不上的。所以,碰上能吃饱的时刻谁都顾不上脸面了。

过年的第三件好事是每个小孩都盼望的,那就是压岁钱。但在那些年里,人们一个比一个更穷,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年生产队给每一户人家发了5毛钱,说是让大家过年买盐吃。所以,来的客人虽然多,但真正能给我压岁钱的人其实屈指可数。二姨一般会给我两毛钱,三姨给五毛钱,往往是所有亲戚中给得最多的。其他人多数给五分钱或一毛钱,更多的人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的。即使如此,过一个年下来我差不多会收到将近两元钱,那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对于我来说,过年还有一项独特的乐趣,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没什么稀罕的,二踢脚、冲天雷谁没放过?我的乐趣在于玩摔炮。那是一种用两三层纸卷上一些火药和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头儿对准地面使劲一摔,“叭”地一声,随时可以吓别人一跳。姥姥家的村子里就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做摔炮卖摔炮。那时,我家住在遥远的东北大城市沈阳。每当过完年从老家回到沈阳,我就把摔炮的种种乐趣和神秘讲给邻居小孩和学校的同学听,有时候我再给他们讲讲在雪地里用箩筐扣鸟,或用竹篾扎灯笼的经历,他们都闻所未闻,眼馋死了。

玩得太高兴就乐不思蜀,有一天爸爸站在高高的崖顶上喊我,该开学了,明天咱们回沈阳吧,我一下子傻在那里,竟当着一大群小孩的面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有了许多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关于过年的人生境遇或体验。

七十年代初,随父母下乡“走五七道路”,在辽宁省昌图县东嘎公社糜场大队过年。那里过年的主要特色是吃粘豆包、酸菜炖粉条,当然还有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年轻人晚上没事就打扑克赌博,赌注是香烟或干豆腐(即千张)。从天黑打到天亮,肚子一饿就先把豆腐干吃掉,到最后谁输了谁掏钱就行了。如果是赌的香烟,那么到天亮时香烟要么已经被吸光要么就被倒来倒去的倒成了空纸筒。无论香烟或干豆腐,不在乎输赢,在乎一乐而已。那时过年,也有鞭炮为伴,但身处异乡,不知何年何日是归程,自有一番淡淡的愁思。

就在下乡的那些年里,有一年我回到沈阳,来到原先居住的那个家属院过年。那天晚上说好了是住在韩叔叔家(我们家下乡后韩叔家就从原来的那套房子搬进了原来属于我们家的这套比较大的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韩叔叔突然说,他家亲戚来了没有我睡觉的地方了。我虽然已经十七八岁,但毫无社会阅历,一下子浑身冰凉。我到隔壁的王叔叔家去告别。王叔叔是行政干部,平时和我们家交往不多,但他却留住了我。那顿晚饭吃了饺子,我还第一次吃到了早有耳闻未曾见面的山珍“猴头菇”。虽然晚上睡觉是打地铺我还是睡得很温暖。

现在,我好像成了怕过年的人。一个原因是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平平淡淡的日子不知怎么就溜走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过年渐渐变得没有了情趣和韵味: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拒绝串门,即使是住在一个家属院的人也不兴串门;再加上许多城市都有不许放鞭炮的禁令,过年就只剩下日历上的意义了。于是,年轻人干脆去过圣诞节去过感恩节去过情人节了。于是,以节日为纽带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就像黄河一样干涸了断流了。

过年是一种情绪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融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所以,我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的炊烟,喧闹的人群,亲友的汇聚,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

我盼望着中国味道的过年的感觉。

年味
祭拜祖宗一定要在立春前,否则就有不尊重祖先或祖先会吃不到的说法,因此,每到年底,奶奶总会翻翻日历,挑选一个时间上比较好自己又比较空闲的日子,这时 候,我们就转来转去不肯离去,因为我们都知道,祭拜祖宗后的吃食只要一放到灶台上就可以让我们享受了,大人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们,有时还会给我们分一分,怕我们姐弟三个吵架。大人是不吃的,据说老祖宗吃过的东西孩子吃了最好,因为祖先会保佑我们平安健康,学习进步。
阴历的二十六是我家大扫除的日子,那天,全家倾巢出动,父亲会给我们小孩分配一些活儿,半天工夫,基本上上上下下就已经畅快明亮,记得还有一件事是父亲必做的,那就是给门窗上桐油,上过桐油的门窗虽然有一股子油味儿,但我们都不觉得难闻,反而觉得有一种马上要过年的喜悦。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总没有像我看的书里的丰盛,但是比起平时也会好一些,那时总期盼: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全家也能在年三十晚上吃上一大桌的菜?过上一个真正的年!一眨眼,以前过年时的期盼都实现了,而现在的我们又怀念起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了。吃完年夜饭,奶奶要忙了,她会再次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因为她告诉我们,初一是不准扫地的,初一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气扫掉的。等忙完这件事,奶奶就会准备明天早上的菜,记得一个菜是必备的,那就是青菜油豆腐粉丝汤,好像说法也是取长寿之意。
年初一,奶奶总会第一个起床,母亲叫我们穿上新棉鞋,走到灶间,奶奶就给我们冲每人一大碗白糖蜜枣水,寓意意念甜甜蜜蜜,喝完了甜甜的糖水,然后就把蜜枣丢进嘴里,细嚼慢咽一番,品味蜜枣的甜蜜和醇香。这个习惯到我结婚以后还保持着,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吃蜜枣。吃完早饭,奶奶就会拿出隔夜准备好的一些糖果和瓜子花生给我们吃,有时,看到地上吃得一塌糊涂,顺手抓过扫帚,奶奶总会提醒:“今天是初一。”于是笑呵呵地放下,继续嗑瓜子,吃花生。同时初一是不走亲戚的,大家都呆在自己家里,到了初二,才可以走动走亲戚。
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现在从凌晨开始就可以听到高声鞭炮的声音,我小时候,不知道别人家是怎样敬财神的,我看到奶奶就在灶台边插几支香,就如此简单,有的只是一份心意和一种期盼,在老人眼里,灶神跟财神是一回事,有财了,我们能吃好喝好,这就已经很满足了。
正月十五,家里是一定要做汤圆的,总感觉家里自己做的汤圆的味道是最好的,几天前奶奶就已经把糯米浸在一个大大的盆里,两天后把米淘干净,拿到加工厂加工,背回家把糯米粉摊在一个大大的竹匾里,等十五那天用。我们家做汤圆总比较地道,做咸的,馅是荠菜和鲜肉的,还会做甜的,甜的有豆沙,豆沙是自己烧制的,有我们家特有的味道,看上去油亮,吃上去香甜;甜的还有芝麻,加工芝麻比较方便,在一个广口瓶里用铲子的木柄一上一下多撑几口,放些白糖搅拌均匀就可以了。通常我们用一种叫“苦蒿头”的野菜和在糯米粉里,这样的糯米粉就是淡绿的,这种粉放豆沙馅是最好吃的,烧熟后的汤圆是墨绿色的,颜色也特别好看。汤圆快熟了,我们三个总是各自拿着碗围在灶台边,嘴里忙活着:“我要六个,三个甜的,三个咸的。”……一派热闹和温暖的景象,这种感觉再也不会有。
现在的年年年一个样,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更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东西留存在记忆的深处,所以,过年的时候总要拿小时侯的记忆温暖一遍自己的心房。

转眼间2007年向我们挥手而去,我们迎来了大家盼望已久的2008年,可是这个年我过得不同寻常。
我的外公在广州打工,因为那边天气温暖,我们全家一起到广州去过年。妈妈说,广州是一个开放的大都市,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果然,花红树绿,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繁华的街道人流如潮,高耸入云的大厦鳞次栉比,笔直的公路车水马龙……到了晚上,耀眼的灯光一闪一闪,好像点点碎金,真是迷人。
过年那一天,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摆放着金桔,果实累累,黄煞枝头,象征着人们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愿,大红的春联迎头可见,门联上的财神更是光彩耀人。到处都喜气洋洋的。不知不觉,到了黄昏,天边一片金黄,晚计淘谔炜眨��┌椎脑贫湟蚕馇渡狭私鸨撸�滋斓男�忠步ソテ骄擦讼吕础?BR> 夜幕降临了,黑夜如一层黑纱笼罩着天空。年夜饭已经烧好了,一桌美味可口的菜,让我的口水“滚滚而来”。饭桌上外公喝着小酒,外婆一脸通红,爸爸妈妈一个劲的叫我多吃点。吃着吃着,外公忽然叹息起来,说,在外多年了,真想回家呀,回到上饶,那才真正的踏实……
外公的一番话,让我也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似的。脑海里浮现起在上饶过年的情景:窗外大雪纷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每一声都显得那么温馨,那么熟悉。快吃年夜饭了,爷爷奶奶忙看时间,什么“8”发呀,“6”顺呀,总之选上一个吉利的钟点,爸爸拿着火红的鞭炮到楼下放,鞭炮声中,大家的祝福不断……
还有“雪花”——冬天的精灵,不知带给了我多少欢乐和回忆……
也许这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年味”,家乡的年味儿更甜,更醇,会永远弥漫在我的心里,弥漫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

参考资料:zhidao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9
以年为话题的作文?不知道你是几年级的,

我觉得以年为话题可以引申出来很多,关于年的传说,不同地方的风俗,也可以写你家过年的开心事,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最容易写了,还是自己写下吧!
第2个回答  2018-12-23
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
开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中间: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
结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第3个回答  2018-04-20
1.严谨的布局: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
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
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8-06
年的召唤
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干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熟透的脸庞,熟识的方言,熟悉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做自己的圣母,当做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 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期盼过年
其实我和孩子们一样盼望着过年,只是不再像他们那样掰着指头细数还差几天才是正月初一了。过年可以有一个长长的假日,有足够的时间呆在妈妈身边,每顿饭都可以吃上妈妈蒸的我在外边从来不吃的芥菜肉,不害怕身上的肉在那几天里夜以继日的长啊长。每当我们对着那盘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芥菜肉频频举箸时,我都能从筷子划出的弧线里看到妈妈那张岁月纵横的脸上淌着的幸福和满足。
妈妈很慌年。每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她就在寒风刺骨的小院里忙的脚不沾地,忙着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刷一遍。见到我们她就笑嘻嘻的摘掉绒线帽让我们看她头上的汗。腊月二十五她就开始张罗着蒸馒头蒸枣山豆包。我们心疼地抱怨她是自找苦吃说到街上预定些馒头不就行了,她说买的馒头那是个什么味道?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们姊妹几个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那天家里要煮肉炸丸子炸麻叶。尽管从农村出来了好久,但妈妈仍然保留着在老家时的习惯,喜欢用地锅煮肉炸年货。为此她总是从夏天就开始收集棍棒树枝等到过年时烧火用。也只有她能掌握住那口大地锅烹炸各种年货时的火候。
年三十的时候也要抽个空去看看,劳累了几天的妈妈看着一应俱全的年货,一个劲的催促吃呀吃呀。吃饱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去守岁了,每年这一天的告别母女的心里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按照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守岁的,到来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来。而这一别母女都感觉隔山隔水似的遥远和漫长,其实也不过时两天的时间。走在家门口那条走了无数次的小路上,我的背影印着温暖印着牵挂。我走的很慢很慢但绝不回头,我把这温暖和牵挂拉的很长很长。
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飘着诱人香味,路边人家刚刚贴上的春联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公交车的车厢里空荡荡的,车子在行人寥寥的街上开的很快很快,司机也急着回家过年呢,家里他的妈妈也正在窗口引颈张望等着他回家守岁。下车时我大声对司机说:“新年好!”
新年在我们的盼望中真的来啦!

盼望过年
过年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遭遇,可能还是一种境界。
留在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经历是小学时代在河南农村姥姥家过年的日子。那时候,每次过年都是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早早地,刚进入冬天,还没放寒假,我就已经在盼望着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意味着大人小孩都放假没事儿了,不上班不上学不下地不干活儿,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尽情地休息尽情地玩儿乐了。当然,我现在已经知道,那只是小孩对生活的误解,可是我至今还非常喜欢这样的误解。
过年的第一个乐趣是人多热闹。我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三,刚吃过早饭不大功夫就有亲友来串门,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客人还络绎不绝。二姨三姨姑姥爷舅姥爷姨姥爷表舅表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好像全天下的亲戚都在这一天聚集到一起了,中午吃饭时,至少摆了10张桌子,姥姥家五个窑洞那么老大的院子都呆满了人,真有点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样子。令我自豪的是,我在院子里和所有的小孩比赛踢毽子,居然打败天下无敌手。
过年的第二件乐趣不用说就是吃。姥姥把收藏多日的红枣、花生、红薯干和柿饼都翻腾出来,姥爷则把放在院子角落里已经盖上一层厚厚白雪的大竹筐掀开盖儿,露出里面冻得鲜红的软得要化了的烘柿。更不用说中午那顿饭了,那是把一辈子的吃食都放在了一起,有白面烙馍、白面蒸馍、炸油角、素丸子、牛肉丸子、鸡肉丸子、扣肉、小酥肉,还有冰糖莲子百合汤等等。那个时候大人小孩都顾不上客气,一盘菜上桌三口两口就被抢光了。因为大家的的肚子都太空了,在平常的日子里连玉米面饼子都吃不上的。所以,碰上能吃饱的时刻谁都顾不上脸面了。
过年的第三件好事是每个小孩都盼望的,那就是压岁钱。但在那些年里,人们一个比一个更穷,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年生产队给每一户人家发了5毛钱,说是让大家过年买盐吃。所以,来的客人虽然多,但真正能给我压岁钱的人其实屈指可数。二姨一般会给我两毛钱,三姨给五毛钱,往往是所有亲戚中给得最多的。其他人多数给五分钱或一毛钱,更多的人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的。即使如此,过一个年下来我差不多会收到将近两元钱,那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对于我来说,过年还有一项独特的乐趣,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没什么稀罕的,二踢脚、冲天雷谁没放过?我的乐趣在于玩摔炮。那是一种用两三层纸卷上一些火药和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头儿对准地面使劲一摔,“叭”地一声,随时可以吓别人一跳。姥姥家的村子里就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做摔炮卖摔炮。那时,我家住在遥远的东北大城市沈阳。每当过完年从老家回到沈阳,我就把摔炮的种种乐趣和神秘讲给邻居小孩和学校的同学听,有时候我再给他们讲讲在雪地里用箩筐扣鸟,或用竹篾扎灯笼的经历,他们都闻所未闻,眼馋死了。
玩得太高兴就乐不思蜀,有一天爸爸站在高高的崖顶上喊我,该开学了,明天咱们回沈阳吧,我一下子傻在那里,竟当着一大群小孩的面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有了许多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关于过年的人生境遇或体验。
七十年代初,随父母下乡“走五七道路”,在辽宁省昌图县东嘎公社糜场大队过年。那里过年的主要特色是吃粘豆包、酸菜炖粉条,当然还有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年轻人晚上没事就打扑克赌博,赌注是香烟或干豆腐(即千张)。从天黑打到天亮,肚子一饿就先把豆腐干吃掉,到最后谁输了谁掏钱就行了。如果是赌的香烟,那么到天亮时香烟要么已经被吸光要么就被倒来倒去的倒成了空纸筒。无论香烟或干豆腐,不在乎输赢,在乎一乐而已。那时过年,也有鞭炮为伴,但身处异乡,不知何年何日是归程,自有一番淡淡的愁思。
就在下乡的那些年里,有一年我回到沈阳,来到原先居住的那个家属院过年。那天晚上说好了是住在韩叔叔家(我们家下乡后韩叔家就从原来的那套房子搬进了原来属于我们家的这套比较大的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韩叔叔突然说,他家亲戚来了没有我睡觉的地方了。我虽然已经十七八岁,但毫无社会阅历,一下子浑身冰凉。我到隔壁的王叔叔家去告别。王叔叔是行政干部,平时和我们家交往不多,但他却留住了我。那顿晚饭吃了饺子,我还第一次吃到了早有耳闻未曾见面的山珍“猴头菇”。虽然晚上睡觉是打地铺我还是睡得很温暖。
现在,我好像成了怕过年的人。一个原因是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平平淡淡的日子不知怎么就溜走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过年渐渐变得没有了情趣和韵味: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拒绝串门,即使是住在一个家属院的人也不兴串门;再加上许多城市都有不许放鞭炮的禁令,过年就只剩下日历上的意义了。于是,年轻人干脆去过圣诞节去过感恩节去过情人节了。于是,以节日为纽带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就像黄河一样干涸了断流了。
过年是一种情绪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融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所以,我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的炊烟,喧闹的人群,亲友的汇聚,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
我盼望着中国味道的过年的感觉。

年味
祭拜祖宗一定要在立春前,否则就有不尊重祖先或祖先会吃不到的说法,因此,每到年底,奶奶总会翻翻日历,挑选一个时间上比较好自己又比较空闲的日子,这时 候,我们就转来转去不肯离去,因为我们都知道,祭拜祖宗后的吃食只要一放到灶台上就可以让我们享受了,大人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们,有时还会给我们分一分,怕我们姐弟三个吵架。大人是不吃的,据说老祖宗吃过的东西孩子吃了最好,因为祖先会保佑我们平安健康,学习进步。
阴历的二十六是我家大扫除的日子,那天,全家倾巢出动,父亲会给我们小孩分配一些活儿,半天工夫,基本上上上下下就已经畅快明亮,记得还有一件事是父亲必做的,那就是给门窗上桐油,上过桐油的门窗虽然有一股子油味儿,但我们都不觉得难闻,反而觉得有一种马上要过年的喜悦。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总没有像我看的书里的丰盛,但是比起平时也会好一些,那时总期盼: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全家也能在年三十晚上吃上一大桌的菜?过上一个真正的年!一眨眼,以前过年时的期盼都实现了,而现在的我们又怀念起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了。吃完年夜饭,奶奶要忙了,她会再次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因为她告诉我们,初一是不准扫地的,初一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气扫掉的。等忙完这件事,奶奶就会准备明天早上的菜,记得一个菜是必备的,那就是青菜油豆腐粉丝汤,好像说法也是取长寿之意。
年初一,奶奶总会第一个起床,母亲叫我们穿上新棉鞋,走到灶间,奶奶就给我们冲每人一大碗白糖蜜枣水,寓意意念甜甜蜜蜜,喝完了甜甜的糖水,然后就把蜜枣丢进嘴里,细嚼慢咽一番,品味蜜枣的甜蜜和醇香。这个习惯到我结婚以后还保持着,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吃蜜枣。吃完早饭,奶奶就会拿出隔夜准备好的一些糖果和瓜子花生给我们吃,有时,看到地上吃得一塌糊涂,顺手抓过扫帚,奶奶总会提醒:“今天是初一。”于是笑呵呵地放下,继续嗑瓜子,吃花生。同时初一是不走亲戚的,大家都呆在自己家里,到了初二,才可以走动走亲戚。
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现在从凌晨开始就可以听到高声鞭炮的声音,我小时候,不知道别人家是怎样敬财神的,我看到奶奶就在灶台边插几支香,就如此简单,有的只是一份心意和一种期盼,在老人眼里,灶神跟财神是一回事,有财了,我们能吃好喝好,这就已经很满足了。
正月十五,家里是一定要做汤圆的,总感觉家里自己做的汤圆的味道是最好的,几天前奶奶就已经把糯米浸在一个大大的盆里,两天后把米淘干净,拿到加工厂加工,背回家把糯米粉摊在一个大大的竹匾里,等十五那天用。我们家做汤圆总比较地道,做咸的,馅是荠菜和鲜肉的,还会做甜的,甜的有豆沙,豆沙是自己烧制的,有我们家特有的味道,看上去油亮,吃上去香甜;甜的还有芝麻,加工芝麻比较方便,在一个广口瓶里用铲子的木柄一上一下多撑几口,放些白糖搅拌均匀就可以了。通常我们用一种叫“苦蒿头”的野菜和在糯米粉里,这样的糯米粉就是淡绿的,这种粉放豆沙馅是最好吃的,烧熟后的汤圆是墨绿色的,颜色也特别好看。汤圆快熟了,我们三个总是各自拿着碗围在灶台边,嘴里忙活着:“我要六个,三个甜的,三个咸的。”……一派热闹和温暖的景象,这种感觉再也不会有。
现在的年年年一个样,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更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东西留存在记忆的深处,所以,过年的时候总要拿小时侯的记忆温暖一遍自己的心房。
转眼间2007年向我们挥手而去,我们迎来了大家盼望已久的2008年,可是这个年我过得不同寻常。
我的外公在广州打工,因为那边天气温暖,我们全家一起到广州去过年。妈妈说,广州是一个开放的大都市,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果然,花红树绿,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繁华的街道人流如潮,高耸入云的大厦鳞次栉比,笔直的公路车水马龙……到了晚上,耀眼的灯光一闪一闪,好像点点碎金,真是迷人。
过年那一天,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摆放着金桔,果实累累,黄煞枝头,象征着人们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愿,大红的春联迎头可见,门联上的财神更是光彩耀人。到处都喜气洋洋的。不知不觉,到了黄昏,天边一片金黄,夜幕降临了,黑夜如一层黑纱笼罩着天空。年夜饭已经烧好了,一桌美味可口的菜,让我的口水“滚滚而来”。饭桌上外公喝着小酒,外婆一脸通红,爸爸妈妈一个劲的叫我多吃点。吃着吃着,外公忽然叹息起来,说,在外多年了,真想回家呀,回到上饶,那才真正的踏实……
外公的一番话,让我也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似的。脑海里浮现起在上饶过年的情景:窗外大雪纷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每一声都显得那么温馨,那么熟悉。快吃年夜饭了,爷爷奶奶忙看时间,什么“8”发呀,“6”顺呀,总之选上一个吉利的钟点,爸爸拿着火红的鞭炮到楼下放,鞭炮声中,大家的祝福不断……
还有“雪花”——冬天的精灵,不知带给了我多少欢乐和回忆……

也许这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年味”,家乡的年味儿更甜,更醇,会永远弥漫在我的心里,弥漫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

年的味道
刚走进腊月,就闻到了淡淡的年味。
每年一到腊八,我就垂涎三尺,因为腊八有好喝的腊八粥。这不,腊八一大早,我的巧手妈妈就用红枣、核桃、大米、糯米、小米、黑米、红豆和葡萄干加上浓浓的亲情熬成了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闻起来就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来,我喝着溢满了妈妈浓浓母爱的腊八粥,看着爸爸温暖灿烂的笑靥,感受着如山的父爱如海的母爱,我的心里像灌满了香甜的蜜糖,这就是年的味道——香甜温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真是啊,刚喝过香甜的腊八粥,我很快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迎来里一个新的节日——小年。我们家乡过新年有扫房子、吃糖果、贴窗花的风俗,我们家刚乔迁新居,不用打扫房子,所以,我和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到超市买了六福窗花和一大包糖果。贴窗花是妈妈的工作,我更喜欢吃糖果,尤其是灶糖,所以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糖果袋子,抽出一个灶糖,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灶糖的味道香香甜甜,这就是年的味道——幸福美满。
“送走小年辞旧岁,迎来除夕贺新春”,大年三十除夕降临,我和爸爸妈妈乐呵呵地围坐一桌吃团圆饭。外边灯火通明,耳畔炮声不断。门前屋后的腊梅朵朵绽放缕缕飘香,一树繁花的灿烂绚丽传递着浓浓的春的气息;屋内娇艳欲滴的风信子争奇斗艳,房间里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虽然我是个习惯早睡的孩子,但除夕的夜晚我双眼水灵灵地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十二点还一点儿不困,爸爸戏称我是“变色龙”。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和爸爸点响了长长的鞭炮,伴随着我们“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烟花爆竹都响起来、亮起来,真是“噼噼啪啪炮竹响,龙飞凤舞烟花靓”,炮竹声声在天空交织着闪烁、升腾、飞扬,伴随着满天飞杨的纸屑和漫天迷漫的烟雾,此起彼伏地响彻夜空;烟花朵朵在天空盛开、绽放、闪亮,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年的味道——喜庆吉祥。
“火树银花不夜天,灯火辉煌庆团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已经接近尾声。我和爸爸妈妈簇拥在厨房里,妈妈用洁白的糯米粉混合纯净的水揉成软嫩的面团,做成一个个糯米皮,我们一家人一起用糯米皮包着水果馅做汤圆,你一个我一个,看谁做得又圆又好看。做好了放进沸腾的水中煮,随着热烈的水汽,蒸腾出元宵的香甜,蒸腾出生活的美满。吃过香甜的汤圆,我和爸爸妈妈去看灯展,大街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式各样的花灯美轮美奂栩栩如生,有孔雀灯老虎灯;有九龙壁有生肖灯……因为今年是马年,有很多灯是围绕着马做的,有八骏闹春,有万马奔腾;有马年呈祥,有金马送福……这些灯有的在空中,有的在水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楼台,运用新现代灯光艺术,多重灯光效果设备,加上美轮美奂的亮化工程,打造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梦幻灯光世界。这就是年的味道——灿烂。
这就是年的味道——香甜温暖、幸福美满、喜庆吉祥、光辉灿烂。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相似回答